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鄭永年:市場進入、豁免、退出與中國改革

http://www.CRNTT.com   2010-01-19 11:41:34  


 
  和豁免權相關但不同的另外一個關係就是“市場退出”。“市場退出”就是說儘管身處一個市場體系,但可以“退出”這個市場體系,尋找其他更適合生存和發展的體系。這在教育方面表現得特別明顯。誰都知道中國教育體制的弊端,但是很多人(主要是有錢有勢者)可以通過“退出”機制不需要接受這個體制弊端的影響。這表現在大量的官員和富人可以把其子女送到海外留學。“市場退出”當然還可以表現在其他的各個方面。例如,也可以有環境(醫療、住房)方面的“退出”機制,即在中國積累了財富之後可以移民到其他環保、醫療和住房條件更好的國家。(醫療)

  從這個角度說,無論較之富人還是窮人,官員最具有優勢,他們既可以獲得市場的好處,但免受市場的影響。這就很容易回答目前中國社會存在的一系列問題。例如,為什麼那麼多的人爭先恐後地要當公務員?為什麼那麼多的富人儘管積累了那麼多的財富還不滿足?為什麼社會的大多數得不到有效的保護?

官員沒有改革壓力

  正是因為有這些機制的存在,要成為改革主體的政府(人民和國家的)代理人就很難有動力來思考和推進改革。改革必須有壓力,尤其是和自己切身利益相關的壓力。一方面能夠享受市場帶來的好處,另一方面又可以“豁免”市場帶來的負面效果,或者“退出”這個市場,這樣就不可能對官員構成任何壓力。例如,需要真正在市場上買房子,才能體驗和了解房地產市場,才能知道這個市場出了什麼毛病,才會有改革房地產市場的思想、決心和能力。同樣,也只有在沒有“退出”機制的情況下,才能了解中國的教育體系所存在的問題。在任何社會,社會群體進入市場的權力是不一致的,一些人總比另外一些人擁有優越的條件。但是,可以做得到的是人人都必須面向市場。

  這些年來,中國各級官員儘管一直在談論社會政策的改革,但大都無動於衷,或者作秀給人看。實際上,他們本身也不會有談論社會政策改革的動力的。之所以談論,是因為來自中央的壓力。他們沒有改革的行動更容易理解,因為不管怎樣,他們自己的切身利益是受各種機制保障的。

改變認識並改變機制

  那麼,如何才能產生改革的動力呢?一方面是要改變官員的認識。改革並非一定要剝奪官員的利益,而是要使他們認識到,追求利益可以有其它的方法,一種既利己也利人的方法會更有效,也更能持久。比如說,社會政策改革既是改革,又是發展,而這種發展是可以保障他們的長遠利益的。如果有效的社會政策得到確立和實施,就能有效地保障可持續的發展。中國現存的經濟發展模式已經走到了其頂點,就要尋找下一波經濟增長的動力源。繼續“殺雞取卵”不符合任何人的利益。再者,也必須看到,中國的社會穩定正在因為社會政策的缺失而失去堅實的基礎,一旦出現大規模的社會不穩定,現存官員和富人的利益也很難得到保障。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