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貿易強國首先要求進出口戰略平衡

http://www.CRNTT.com   2010-01-21 08:28:34  


 
  文章指出,長期以來,在評價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時,人們幾乎總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出口上,從重商主義的“貿易差額論”到凱恩斯的“對外貿易乘數理論”,莫不如此。傳統國際貿易理論認為,作為拉動總需求增長重要因素之一的貿易差額的增加,對短期產出的增長具有重要意義。出口是注入,與短期產出正相關;進口是漏出, 是國民收入的漏出項,是經濟增長的減量因子,與短期產出負相關,受此重商主義根深蒂固的思想影響,中國外貿領域中的“重出口輕進口”傾向一直十分突出。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進口明顯少於出口,除1993年為貿易逆差外,其餘年份均有相當規模的順差。特別是2004年以後,進口增速顯著低於出口增速,貿易順差於是急劇增多。僅從量的角度看,順差擴大確實會對經濟增長有拉動作用。然而,若從質的角度考察,淨出口規模的大小,並不一定等同於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大小。所以,關注貿易順差下中國的貿易利得,比關注貿易順差本身更重要,從貿易利益分配的角度考察中國貿易順差對於增進國民福利的意義,警惕增長失衡,解決貿易摩擦和貿易爭端,在現實中有著更重要的意義。因此,筆者以為,現在需要調整和轉變中國“流出財富,留下順差”的貿易政策體系,致力於貿易平衡。

  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是生產要素供給的增加和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一方面通過資本品的進口特別是高新技術產業的引進,在不斷的技術改進和知識積累的基礎上,形成動態效益,促進生產率進一步提高。另一方面,通過引導自主技術創新,通過進口替代,將生產要素轉移到高效率產業,帶動產業升級,獲取結構效率。其實,中國目前在資本的增加和全要素生產率中的產業結構優化、提升規模經濟、強化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等方面,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過擴大進口實現。 

  可是,長期以來,中國外貿政策的重點和人們的關注點始終集中在出口,並形成了一整套較為完善的出口政策促進和調控體系,而進口調控政策則相對滯後,並偏重於生產型進口導向政策,最終消費品進口少,進口促進政策和便利化措施較為薄弱,尚不能完全適應積極擴大進口的需要。

  文章最後說,眼下我們正在加速推進外貿戰略結構轉型,重點是將擴大進口貿易視為平衡經濟增長的切入點,從實施進出口貿易平衡策略入手,在資源開發儲備體制方面,爭取建立起國內外統籌的開放經濟新戰略。由此觀之,未來中國應從宏觀上調控進口產品的商品結構,從而帶動產業結構升級。尤其需要積極做好稀缺資源和先進技術的進口,對於國內稀缺、生產成本高的資源型原料可用進口原料予以替代,並進行國內的戰略儲備。對國內支柱產業和技術落後產業,則可採用進口促進策略,著重引進關鍵設備和創新技術,在分享國外技術進步和創新成果的基礎上,加快中國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以保證國內經濟、對外貿易長期健康發展,提升進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進而有效促進內需型的經濟增長。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