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全球經濟再平衡的實質

http://www.CRNTT.com   2010-03-25 09:03:21  


 
  美國在房地產泡沫形成的年代,恰好也是美國經常性項目赤字和對外負債急劇增長的年代,美國過度的需求增長和外圍國家的過度供給,既是危機前全球經濟增長的模式,也是世界經濟失衡的根本原因。由此我們可以判斷,本輪經濟危機的出現是對以美國為中心的全球經濟增長方式的一次調整,這種調整是對美國過度消費、外圍國家過度生產所積累起的全球經濟風險的糾偏。正如美國經濟學家Nouriel Roubini and Brad Setser(2004)和Sebastian Edwards(2005)的分析所表明的觀點:美國經常性項目的赤字在達到占GDP的7.3%時,美國的經濟會出現拐點,並因此引發美國的經濟衰退,以及美國對外淨負債的下降。對於這樣的全球性系統風險,自由市場經濟是無法克服和規避的。我們不能迷信到希望市場經濟能夠避免和規避市場經濟制度本身所固有的制度性風險以及與此相伴的周期性危機的地步。

  其次,為什麼全球性的系統風險會首先從美國的房地產價格以及與之相關聯的金融資產價格泡沫的破滅為突破口,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我們必須從美國的需求增長方式的變化及美國政府的利益實現上尋找答案。

  從美國居民消費來源的結構來看,主要來源於兩個方面:一個是工資收入;另一個是財富的增長,主要是指股票和房產等金融資產。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後,居民財富的增長速度遠遠快於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長速度,1975年居民財富與收入的比率為4.2,1990年這一比率上升到了4.7。納斯達克股票市場泡沫破滅之後,這一比率有所下降,但是,隨著房地產市場的繁榮,到危機爆發前的2006年這一比率已經上升到了6.2。由此可見,在2001年前後,美國房地產及其相關金融資產價格泡沫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為了維持納斯達克泡沫之後美國居民財富增長的需要,這符合維持美國消費需求增長的根本要求。至於為什麼美國的房地產在這一時期能夠成為美國投資銀行炒作的對象,在IMF的《世界經濟展望》(2008)中已經作了很好地分析。其邏輯是,首先,在2000年之前的30年中美國房地產價格波動的方差不超過5%,這意味著美國房產市場風險較小;其次,美國在2001年之後的低利率政策,使美國的房地產成為了低成本高收益的行業,這就為與房產相關的金融衍生工具創造了發展的空間,因為衍生工具需要在低利率的環境中才能獲得收益,而伯南克入主聯儲之後,利率政策方向的改變,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房地產衍生工具的運作環境。

  最後,也是最為重要的,如果我們把本輪全球經濟危機的性質定位在全球經濟失衡的調整上的話,那麼,如下的結論便具有了很強的現實意義。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