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ECFA簽署 此其時矣

http://www.CRNTT.com   2010-04-26 10:30:40  


ECFA簽署將對台灣經濟產生重大利好
  中評社台北4月26日訊/台灣大學國企系副教授盧信昌的文章“真金不怕火煉:談ECFA的簽署時機”今天在《中央網路報》登出,作者表示“其實台灣產業並不缺技術優勢,最讓人擔心的是政治風險與市場成長展望。韓國與歐、美和東協都已經達成自由貿易的協議,台灣企業卻還在跟時間奮力賽跑。”“簽署經濟協議,The time is now!”。文章內容如下:

  讓台灣成為亞太經貿重鎮的這條路上,我們已經反覆遲延了十五年;如果根據漸進開放的退縮論點,那是另一個十二年的等待。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日,信息技術以及運輸設施的改善,使地理上的生產分工變成幾乎無間隙;再加上由WTO所建立的經貿新次序,使企業在做生產佈局時更能純粹就資源效率的發揮做考量,讓生財資本與技術在全球巨幅流動。就連原本地著性高的勞動力也有跨境移轉的協議出現,像美國引進印度的程式設計人員;歐盟成員國允許勞工四處求職即是典型的例子。

  因此以短期考量或是單項生產成本做比較,已經不再是決定國際投資的主要因素,代之而起的是區位之間的競爭!然而競爭優勢的來源可以是多元並立的,包括產品創新能力、人才培育、以及經營管理效率等。如何確保國家或地區的競爭優勢呢?這端賴該國有無在政策上的積極作為,必然要納入的目標是去降低投資風險,與改善區域內的成長預期,才能滿足跨國企業決策者的盤算。

  如今全球政府無不致力於降低交易成本,像是由歐盟所推動的共同檢驗標準;並且要擴大規模效益期能取得成本優勢,類似由高速鐵路所串聯成的一日生活圈;或者是持續獎勵研發期能獲取技術領先;改善司法環境與居住品質;以及加強國際間的經貿合作,形成策略性聯盟等。總之,在全球化的競爭壓力下,各國無不從上述整體競爭優勢的各面向去研擬對策。

  究竟要如何提升台灣的競爭優勢呢?揆諸兩黨的主張有兩條策略路徑可循:其一是主張要“經濟優先”,擴大參與中國大陸再轉進全世界;另一類看法則是認為要“公平貿易”,優先與美、日、歐等已開發國家往來,至於兩岸經貿合作則宜以漸進的方式做開放。朝野對於簽署ecfa的攻防重點,大抵也是立基於這兩條路徑的思考分歧。

  在二政黨輪替後,台灣社會安全體制日臻完善,不論是失業救濟、勞健保,與國民年金制度都已經推動改革!之前為了加入世貿,台灣的產業調整已經持續十五年。只有繼續引進外資,才能有效改造台灣內部的社經結構與生產體系,因為透過他國企業主的經營眼光,更能發揮台灣的好,也能調整台灣的偏失。

  早在1994年所提出的亞太營運中心,當時的目標就是要對全世界開放,讓台灣成為自由貿易區。無論是高雄港的境外加工區,或是桃園航空城,都規劃區內免稅,人員與貨物自由進出。在對外經貿合作上,二千年政黨輪替之際,當時的執政黨也曾經提出“積極開放、有效管理”的戰略論述,希望利用中國市場壯大台方的企業實力。

  根據WTO的資料,由簽署ecfa到談判達成貿易、投資與服務業開放的協議多數耗時十年。然而在中天電視所舉辦的辮論會上,反方同意全球化的趨勢不可逆其道而行,但是認為合適的簽署時間是在兩年後。讓台灣成為亞太經貿重鎮的這條路上,我們已經反覆遲延了十五年;如果根據漸進開放的退縮論點,那是另一個十二年的等待。

  其實台灣產業並不缺技術優勢,最讓人擔心的是政治風險與市場成長展望。韓國與歐、美和東協都已經達成自由貿易的協議,台灣企業卻還在跟時間奮力賽跑。

  簽署經濟協議,The time is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