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上海要有文化,先要“去上海化”

http://www.CRNTT.com   2010-05-10 08:57:05  


 
  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上海在經濟上二度崛起,人們對這座城市的文化復興寄予了厚望,畢竟上海有這份傳統和家底。20年快過去了,國際文化大都市沒有見到,倒是民間的“上海文化滑坡”的盛世危言,至今依然餘音繞梁,不僅上海與北京的文化距離沒有縮小,二線城市也趕了上來,比如廣州媒體的活躍與發達,已是上海遠遠無法與之攀比。

  ◎人才來源較單一,外來精英受排斥

  上海的大部分文化資源至今依然被事業單位壟斷,文化市場的發育與活躍遠遠比不上北京。文化人普遍地懼怕競爭,循規蹈矩,一種典型的“事業單位人”心態。以電視業為例,過去有上視、東視和衛視三家,形成一定的體制內競爭。後來頻道分工,圈定勢力範圍。出鏡採訪手裡拿的話筒呈菱形三面,每一面都是不同的台標,記者卻是同一個,晚上各新聞台的報道自然變成“同一個上海,同一種聲音”。

  不僅節目,連人才也有壟斷的傳統。北京、廣州的媒體不拘一格用人才,大量體制外的民營文化公司以各種方式參與節目製作。但上海媒體內部許多重要位置,其人員皆出身於上海本地的“某校某系”,長年累月的近親繁殖,形成了單一、僵化的固定風格。近20年來各地英雄豪傑、名校畢業生湧入上海,占據了外企和民企的精英層,但在文化事業單位,流行的依然是上海話。愈是接近上層,外地精英愈是鳳毛麟角。

除卻模仿西洋一途,海派文化別無它路

  ◎“上海文化”只不過是空心和拙劣的模仿

  許教授對上海文化前景的憂慮,雖然讓人心生同感,但是切莫以今天的“海派文化”來作參考標準,那是一種“未完成”的畸形品。而且由於後來上海精英文化的衰落,民間文化所殘留的那種“表層西化”特征愈發成為上海文化的普遍特征,一到改革開放,由於“西方”重新成為“聖地”,上海弄堂裡的“老克臘”們重又煥發青春,仿佛一夜之間成為西洋文明的代言人,殊不知,在上海精英消亡殆盡的今天,所謂“上海文化”只不過是空心和拙劣的模仿。

  ◎“撓癢型文化”不該是上海文化的核心

  上海文化是什麼,或許我們首先還得作一個大致的描述。在許教授的文章裡,“海派西餐、海派西裝、海派英文(洋徑浜英文)、海派川菜、海派京戲”這些都變成了上海文化的“傳家寶”,而滬語節目“老娘舅”也引發了許教授的哀嘆,普通話對上海化的侵襲速度之快,上海人的“主體性”岌岌可危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