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的貧富差距何時能縮小

http://www.CRNTT.com   2010-05-13 08:48:11  


 
  過去30多年中,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主要靠要素投入的增長來實現。根據一些研究,1979到2004年間,中國全要素生產率平均增長率僅為0.89%,對經濟增長平均貢獻率為9.46%,而要素投入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高達90.54%,這是一種較典型的投入型增長方式。這種增長方式,決定了在創造經濟增長奇跡的同時,也造成了收入差距的擴大。

  首先,要素價格,尤其是勞動力薪酬,在很多競爭性行業被壓低。據統計,當前全國7.67億就業人口中的7 億人就業於非國有領域,其中4億多為從事農業勞動的農民和從事工業的農民工。勞動力供給的充裕和重工業化的加速使得勞動力薪酬水平被壓低,勞動者報酬占GDP比例從1990 年的53.4%下降到2007年的39.7%,居民收入占GDP比例從1990年的55.4%下降到2009年的42.8%。其次,某些壟斷性質的國有行業如電力、石油、煙草等職工的平均收入,2008年為全國平均水平的5~10倍。第三,政府為了完成GDP高增長目標,更願意增加投資性財政支出,減少福利性支出。

  中國企業工資支出在分配中的比例偏低,僅占企業運營成本的不到10%,遠低於發達國家50%的水平。

  我們不難從一些地方政府盲目追求經濟增速這一線索,推導出必將導致收入差距擴大的結論。因為政府與企業、權力與資本的組合,是可以讓要素投入得以持續、GDP高速增長得以保證的最佳組合。而結果是企業、政府和少數個人的收入、儲蓄和財富的增加,和大部分居民財富份額的下降,同時由於不對地方政府進行盈利考核,其負債水平將大幅上升。

  改財稅體制比調結構更有效

  文章表示,要縮小貧富差距,就應該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也是目前政府所極力倡導的。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或調結構不是在短期內就能實現的。即便中國改變了政府主導的以GDP增長為目標的粗放型增長模式,也難以改變以高儲蓄率為特征的、以要素投入為主導的“東亞模式”。

  因此,如何通過收入的合理分配來縮小貧富差距,應該是比較有效的途徑。中共十七大明確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係,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這與十六大“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提法相比,更體現了對於“公平”的關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到了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分配比重,目前出現的“民工荒”,未必是所謂“劉易斯拐點”,實質上是對“薪酬”過低的糾正。

  但隨著若幹年後因各地盲目投資所造成的地方債務問題凸顯,地方政府投融資能力將減弱,勞動力供過於求又將成為常態,期望在國民收入初次分配上縮小貧富差距,只能是非常長期的目標。

  而在國民收入二次分配方面,調整的餘地還是非常大的。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

  在財政收入方面,最大調整餘地是個人所得稅和其他稅制改革;將所有的政府收入都納入到預算內管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