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片:首屆中國競爭力論壇會場 |
中評社北京7月9日訊/鑒於中國經濟相對優異的表現,人民幣匯率水平在長期內走向升值是必然的,問題是升值的時機選擇。《上海證券報》發表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員梅新育文章表示,中國經濟的基礎在於製造業,而本幣匯率升值的負面衝擊之一,就是損害製造業在開放市場上的價格競爭力,所以,選擇升值時機時必須秉承的原則之一,就是讓升值對製造業競爭力的衝擊最小化。在製造業中,尤其需要考慮的是傳統製造業部門的競爭力,因為中國需要“趕超”發達國家的先進製造業更多依賴創新等非價格競爭力,而且中國與發達國家相比本來就具有成本競爭優勢,升值並不足以消除全部成本競爭優勢;傳統製造業部門對價格競爭力的依賴性較高,而試圖在傳統製造業部門“趕超”中國的後發國家本來就擁有對中國的成本優勢。這樣,從國際競爭視角來看,對中國最合適的升值時機,不是經濟景氣時期直接升值,而是危機衝擊時期變相升值,即在危機衝擊時期,包括中國競爭者在內的其他經濟體紛紛貶值,而中國保持匯率穩定,從而實現變相升值。
文章指出,隨著中國國民收入提高,無論我們怎樣推動沿海產業向中西部轉移,這些低增值製造環節最終仍然要大量地向更低成本的發展中國家轉移,這是不可改變的長期趨勢。但假如這種轉移是以中國直接投資的形式完成,那麼,我們雖然會因為這一轉移而損失部分GDP,卻能增加GNP;如果這種轉移是以外資在海外生產和市場份額增長的形式完成,那我們就只有損失沒有收益。我們要追求的目標是盡可能長久地保持國內生產的競爭力,並在產業跨國轉移的過程中盡可能多地掌握轉移產能的所有權,而在繁榮時期直接升值和在危機衝擊時期變相升值,對中國競爭力和跨國轉移的生產能力的所有權影響是不一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