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地震英雄譚千秋為何“被烈士”?

http://www.CRNTT.com   2010-10-22 11:24:09  


 
  真實,作為新聞報道的生命線,無論如何是不能失守的。關於新聞真實性的討論,一直都未曾停止過,即使在最艱苦的抗戰時期,這一點也從未動搖過。新聞為何需要是真實,這似乎不需要多說,因為,真實與新聞的關係,就像魚兒與水的關係一樣,離開了真實的新聞與離開了水的魚一樣,注定是活不了的。

  此類報道有一個致命的缺陷,就是喜歡無限拔高,總認為好話多一點更好。所以,我們見慣了臉譜化的高大全英雄人物,卻看不到細節的真實與個性的差異。似乎,每個英雄都是一個胚子下造出來,說話方式做事風格都是一個樣。

  這樣的做法無疑是很危險的,只要識破了其中一個,其他人物形象就應聲而倒大面積坍塌了。接下來,就是失去受眾的信任與報道的權威。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許多正面報道的典型人物,深究之下,或多或少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一方面這與宣傳報道的思維密不可分,進入市場經濟時代,媒介不斷面向市場之後,傳統的黨報思維沒有來的更新,還是拘泥在以往的報道思維之中,這樣的後果只能是逐漸更加沒落;另一方面這也與記者採訪的惰性思維關係重大,不深入調查採訪,聽風就是雨不做仔細辨別,帶著慣性思維預設立場去做報道,圖快圖省事,稍有不慎,都有可能出現虛假報道的情況。

  更值得深思的是,如今的報道識偽辯假的機制依舊還不健全,即使是虛假報道,但在某些特定的前提之下,仍有可能壓住不改。比如之前的報道就說到:“儘管譚千秋的事跡在社會上引發廣泛的反響,但在東汽中學的內部,卻沒有得到特別的推崇。學校一直以來也沒有特別推崇譚老師,實際上他們一直是在推崇另外一位犧牲的年輕女老師。她帶著20多個學生逃生以後,又返回教室救人,被門梁砸死了。”並不是說學校當地不知道報道有假,而是因為偶像已經鑄就了,又隨著時間的流逝,更正遠比默認來得艱難。

  這注定只能是一個悲劇性的新聞,本是“好老師”譚千秋,卻又要受人質疑,死者家屬,即使知道有假,還要不斷的配合宣傳,唯一可能獲益的就是當初操刀《那一刻,他張開雙臂護住4個學生》這篇新聞報道及其後續的記者們,但這樣注定只是暫時的,真相不會總被隱瞞著,真正的職業操守與探尋精神,總在不斷的帶著人們逼近事實真相,看到“那一刻,他攤開雙手無奈地聳著肩”。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