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援助非洲:花錢未必討好

http://www.CRNTT.com   2010-10-25 10:12:40  


 
  友好援助請不動“懶惰”非洲人,工程建設國內雇工

  由於散漫的生活方式和非洲國家獨特的風土人情,“懶惰”的非洲人讓國人難以理解。2010年中國援建安哥拉鐵路,當BBC記者採訪當地人為何中國人不請他們修鐵路時,當地人卻說他們只會打仗,不會修鐵路。很多情況下,來自中國的援建方不得不從國內招聘工人,鐵路修建過程也並未給當地人創造出任何實質性就業機會。

  經濟馳援遭遇法律瓶頸,項目建設成本增大

  及其嚴格的勞動法也困擾著前往非洲的國人。長達70年的英國殖民統讓贊比亞繼承了完善的司法系統,其中包括非常健全的勞工保護法律條款。前往贊比亞的中國人甚至認為贊比亞法律過於“超前”,在失業率居高不下的狀況下,雇工從住房補貼到交通補貼甚至喪葬補助卻沒有絲毫妥協餘地。獨立的工會組織還會經常要求中國投資者提高待遇、減少工作時長。甚至在被西方稱為“人權狀況糟糕”的蘇丹,也有著非常嚴格的最低薪酬制度,一旦違規,便要受罰。

  ★“中式援助”招來批評

  中國式投資者簡單粗暴,影響援助效果

  10月15日發生在贊比亞的槍擊事件並非頭一次出現,中國工程項目、在非洲的投資貿易往往照搬國內做法,忽視當地實際狀況,發生衝突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據《金融時報》報道,早在2006年,中國控股的謙比希銅礦因工資糾紛引發暴亂,6名工人遭槍擊。而前一年,該銅礦的一次大規模爆炸造成46人死亡,事故原因不了了之。兩起事件不僅對國際銅價造成了短暫影響,還激起了贊比亞國內對中國人的反感。

  優勢資源互換型援助被批“新殖民主義”

  中國對於非洲援助停留於政府層級,沒有中央級的對外援助部門,也沒有西方多樣化的NGO組織,更無獨立的第三方評估體系。具體落實往往指定不同的部委進行。這種包括了援助、投資、貿易為一體、由中國首創的混合模式在西方的援助方式中並不常見,但由於中國早期接受西方和日本援助時,曾有過因缺乏外匯以石油煤炭等資源換取高科技產品的先例,中國在非洲也做同樣的嘗試:使用對方所擁有的優勢作為貸款互換條件,自然資源尤為明顯。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