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通過深化改革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http://www.CRNTT.com   2010-12-27 09:00:39  


 
  從市場中的主體來看,不少地方政府過多地直接幹預經濟活動,有的還直接成為市場投資主體。由於歷史原因,地方政府承擔了過多的經濟建設職能,同時政府投資決策機制不規範、投資責任追究制度不健全,決策者不對投資決策的結果負責。在偏重於經濟增長速度的政績考核制度下,不少地方政府官員忙於招商引資上項目,但由於任期較短,投資往往集中在短期見效的項目上,有的甚至不惜引入嚴重污染環境的項目,而真正需要政府關注的教育、醫療、農業等領域卻投入不足。這使中國投資率居高不下,並且投資結構扭曲,導致資源配置的低效率。

  從財稅體制來看,目前的制度安排不利於節約資源、集約發展。在現行財稅體制下,出於增加本地財政收入的考慮,地方政府會容忍甚至鼓勵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企業發展。比如,中國鋼鐵生產能力嚴重過剩,但淘汰落後生產能力的難度和阻力很大,因為這會影響地方政府的政績和稅收。資源稅費不合理,也導致企業缺乏節約資源、集約發展的動力。又比如,中國的礦產資源屬於國家所有,有償使用。國家通過收取資源稅和資源補償費體現其礦產資源所有者權益,但計稅方式不甚合理。以煤炭資源為例,資源稅和資源補償費是以煤炭產量和銷售收入為基數計征的,而沒有與礦井動用的資源儲量掛鈎,這不利於激勵生產企業珍惜和節約資源。與此同時,徵收的資源稅和補償費標準過低,相對於資源價格幾乎微不足道。此外,相當一部分煤炭生產企業占有的資源儲量是在礦業權制度確立之前無償獲得的,按照礦業權管理的有關規定,只要不發生礦業權轉讓就無需補交礦業權價款。這些因素使得礦產開採企業實際上是在無償或近乎無償地占用資源,結果不僅造成資源開採中的粗放經營和浪費問題,而且導致資源價格扭曲,還容易產生尋租腐敗問題。

  “十二五”應以發展方式轉變為主線加快推進重點領域改革

  文章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發展經濟的最終目的,也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內容。經過30多年的改革發展,中國已從私人產品短缺時代進入公共產品短缺時代。未來幾年,社會體制改革應著眼於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擴大國內消費需求特別是居民消費需求,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

  今年乃至未來一個時期,應把有利於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作為改革的主線,著力推進以下重點領域的改革:

  加快以完善生產要素市場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應進一步深化市場取向的經濟體制改革,盡快形成反映資源要素稀缺程度的價格形成機制、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產權邊界清晰的微觀主體。新階段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加快建立富有活力的市場主導的經濟運行機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要抑制對資源和要素的過度需求引發的外延擴張式增長,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改變定價機制,建立健全資本、土地、自然資源等生產要素市場,由市場來決定稀缺的生產要素的價格。同時,完善有利於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財稅體制和政策,調控資源的供給和需求。如實行資源有償開採和使用,調動生產者節約使用資源以及開發使用替代資源的積極性;完善資源開發利用的補償機制和生態環境恢復的補償機制;不失時機地推進資源稅改革,擴大徵收範圍,提高稅率,徵收方式由目前的從量計征改為從價計征。以原油為例,如果按3%的稅率從價計征,中國的原油資源稅額將提高到原來從量計征的5倍左右。這樣,就可以大大促進資源節約和集約發展。同時,應制定行業標準,扶持節能產品的開發使用;運用稅收政策調節浪費資源的行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