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鄭永年:如何找到中國改革的突破口?

http://www.CRNTT.com   2011-01-04 10:03:41  


 
社會改革或將錯過“戰略機遇期”

  其次是社會政策領域得不到應有的重視。盡管中央政府並沒有忘卻社會政策,也是想努力推進社會政策,例如保障性住房,不過,包括地方政府在內的經濟角色,似乎在危機中找到了發展機會,他們不僅沒有動力來推動社會改革,反而以應付危機的名義,大肆破壞社會。房地產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更為嚴重的是,由危機誘發的經濟資源再分配,已經導致了極其強大的既得利益集團的形成和壯大。最近一段時間以來,中國社會對既得利益集團問題的討論多了起來,這是事出有因的。第十二個五年規劃強調經濟發展的“戰略機遇期”。不過,把“戰略機遇期”用在社會改革方面更為合適。從世界各國發展經驗來看,社會政策的確立的確需要一個“戰略機遇期”,也就是經濟發展快、國家財政收入豐厚的時期。在經濟發展還處於低水平或者緩慢的時期,很難確立社會政策,原因很簡單,建設社會政策需要大量的經濟資源。但從這些年的發展來看,中國似乎正在失去這個“戰略機遇期”。中國經濟高速度發展數十年,並且國家聚集了大規模的財政收入,但沒有能力確立社會政策。如果在第十二個五年規劃期間改革不能找到突破口,那麼這個“機遇”或許很難再回來。從這個意義上,強調“攻堅”具有了非常的意義。

  那麼,如何找突破口呢?很多人想到了政治改革,希望通過政治改革為社會改革找到突破口。政治改革很重要,問題是什麼樣的政治改革?如果政治改革不能做到有序可控,那麼不但推進不了改革,反而會造成國家社會秩序失控。在這方面,無論是俄國和東歐國家的轉型,還是其他類型發展中國家的轉型,都提供了非常多的經驗和教訓。中國因為改革難以進行,社會矛盾突出,民怨很深,在這個時候並非簡單的政治改革可以解決問題。很多人要求政治改革,主要是鑒於既得利益集團強大這個事實,希望通過政治改革來克服既得利益集團的阻力,來推進改革。但從各國的改革經驗來看,政治改革搞不好反而會鞏固既得利益集團,他們可以搖身一變,用各種“民主”的手段來阻礙改革進程。

  這樣,中國就面臨著一個政治難題。在改革問題上,中國是個典型的危機驅動型的社會,沒有危機就沒有進步,但危機又會對整個社會和國家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上世紀90年代,中國的經濟改革找到了突破口,但那是鄧小平“南巡”的產物。而“南巡”本身又是危機的產物,如果沒有天安門事件,沒有蘇聯和東歐共產主義的解體,很難說會有“南巡”。

  那麼,難道一定要等到一場大規模的危機之後才能找到改革的突破口嗎?這倒不見得。關鍵在於執政黨一定要有危機意識,或者中國領導層始終再三強調的“憂患意識”。任何一個國家都有既得利益集團,存在既得利益並不見得不能推進改革。改革並不見得不合乎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既得利益阻礙改革,主要在於只看重眼前的利益而沒有長遠利益概念。執政黨要給既得利益集團予強大的壓力。在沒有壓力下,既得利益很難對自己的利益有長遠的考量。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