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十二五”時期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國際環境

http://www.CRNTT.com   2011-01-13 09:11:46  


 
  氣候變化、能源資源安全等全球性問題更加突出。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受到各國普遍關注,應對氣候變化成為國際政治博弈和經濟科技競爭的焦點之一。處於工業化和城市化快速發展時期的發展中國家受發展階段和技術水平制約,對傳統能源資源的依賴程度更大,面臨的環境代價、能源價格上漲和西方輿論壓力也越來越大。為了應對氣候變化、國際金融危機和傳統能源價格上漲,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紛紛作出先導性戰略安排,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力求在新能源技術、節能減排技術等與低碳經濟相關的領域占得先機。發達國家提出的低碳經濟、碳排放交易、碳關稅等理念和機制,既有積極合理的一面,也有牽制發展中國家的一面。圍繞氣候變化和能源資源安全等全球性問題,各國共同應對的共識在提高,但在責任義務界定、發展權益維護、轉型路徑選擇、技術資金援助等方面還會長期存在爭議。

  世界經濟面臨諸多不確定、不穩定因素。一是國際金融危機還沒有完全結束,新的金融風險還在累積。二是國際貨幣體系內在缺陷明顯,美元貶值將直接損害各國美元資產的安全。三是南北發展差距仍然很大,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仍然任重而道遠。四是國際市場震蕩頻繁,主要貨幣匯率大幅波動,全球主要股市劇烈動蕩,原油、銅、鐵礦石等能源原材料價格高位震蕩;一些發展中大國在國際市場上對糧食、能源等大宗商品的需求很大,但並無定價主導權,容易受制於人。

  堅持以更廣闊的視野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

  文章指出,要全面認識中國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當今世界經濟政治格局的大調整仍然是在和平、發展、合作的時代潮流中進行的。“十二五”時期,中國發展的外部環境孕育著巨大機遇。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加大,外部對中國市場的依存度上升,有利於中國發揮市場規模大、勞動力充裕等比較優勢。新技術革命和產業轉移,有利於中國打破某些產業的瓶頸制約,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某些領域和環節的跨越式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合作深入發展,有利於中國發展開放型經濟,更好地“引進來”、“走出去”,擴大中國在全球和區域內配置資源的回旋餘地。中國成功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帶動世界經濟復甦,國際地位和影響力上升,有利於中國參與制定國際經貿規則,維護國家利益和發展權益。中國發展也面臨諸多挑戰:世界經濟增長放慢,外部需求總量趨緊、結構變化,中國經濟增長須更多依靠內需;發達國家擴大出口和振興製造業,可能擠壓中國傳統優勢產業的發展空間,固化中國製造業在國際產業分工中的低端地位;全球產業轉移有可能給中國帶來高能耗、高污染企業和產業,也可能產生某些行業的外國壟斷,在某些領域影響國家經濟安全;國際市場波動和金融風險可能迅速傳導到國內,影響宏觀經濟穩定;發達國家主導的國際經貿規則對中國的壓力增大,所謂的中國“責任論”、“傲慢論”和“威脅論”也會不斷花樣翻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