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這樣的“孔子”不離奇嗎

http://www.CRNTT.com   2011-03-12 11:04:12  


 
  先理解封建制

  欲理解孔子,必須正確地理解封建制。因為,孔子就生活在封建制開始鬆動的時代,而孔子的偉大之處就在於堅守封建的理念,並將其予以轉換提升。

  你肯定覺得奇怪。是的,理解孔子的前提就是忘掉你從課本中學到的“封建社會”概念。這也許是人類學術史上最離奇的一個概念。二十世紀的理論家們所講的封建社會,恰恰是古人所講的封建的對立面。今人所講的封建社會,恰恰出現在古人所講的封建制崩潰之後,也即戰國、秦。事情很明顯:古人和今人中間,必有一個在撒謊。我當然相信古人,古人有什麼理由欺騙兩三、千年後的我們?

  古人早就說了,戰國以後是郡縣制,西周、春秋是封建制。查閱《尚書》、《詩經》、《春秋》三傳燈文獻,周人自己就是這樣說的。

  把封建定位在正確的時間坐標上後,我們就可以正確地理解封建了。這個事情太複雜,讓我簡單地概括我的研究結論:封建制借助一種最簡單的人際關系單元組織了一個高度複雜、具有偉大的擴展能力的社會治理體系。

  設想兩個自由人面對面站著,一個人俯下身來對另一個人說,我把我的人身交給你,全心服事你。是為臣。另一個人說,我接受你,也保護你,我賜給你一塊土地作為你的報酬。是為君。周人把這個過程稱為“策名委質”,如果是周王封建諸侯則叫“策命”。由此,這兩人訂立契約,形成君-臣關系。

  這就是封建的基本治理單元。除了最高的君——周王,和最底層的庶民,所有人同時是君和臣。舉例來說,諸侯是周王之臣,又是大夫們的君。所有這些人都是通過契約方式相互建立起君臣關系的。

  由此我們可以理解孔子周游列國的涵義。孔子先祖是宋國的大夫,遭遇內亂,流亡魯國。孔子雖生活於魯國,但只要魯侯未封賜他為大夫或委他以公室官職,他與魯侯就根本就沒有關系。那個時候沒有什麼“愛國主義”,孔子之所以願意定居魯國,也許僅僅因為,到那個時代,周王室已經衰落,“周禮盡在魯”。其實,孔子是自由人,他可以與任何諸侯通過訂立契約,建立君臣關系。

  封建君臣關系是自由人間訂立的契約,這一點也決定了,君臣二人的權利-義務當然是不均等的,卻是相互的。臣對君有義務,但君對臣也有義務。雙方的權利-義務相互依賴。任何一方不履行對對方的義務,都構成對對方的侵權,另一方可解除契約,甚至起而反抗。這被視為後者的一種權利。

  在封建制下,所有人通過君臣契約聯結起來,兩個人可以擴展為“天下”,並可以無限擴展,包容看得見的所有人。在這樣的天下,人們通過契約安排彼此的關系。在這個封建的天下,沒有行政,沒有政治,因而沒有後世所崇拜的權力;在這裡沒有常備軍,也沒有稅收。太不可思議了?但請相信我,我在這裡說的每句話,都已有幾萬字的論證作依據。

  美國一位史學家湯普遜曾說:“封建制度可能是人們的頭腦所能想出的最合適的政體。”我同意這句話。中國歷史上,建立了經典封建制的姬周王朝,持續八百年,為時最久。這從一個側面證實了封建制的精妙。而第一個現代憲政國家——英格蘭的憲政制度,正是封建治理之道實現新生轉換的結果。

  複禮為什麼

  孔子的觀念和歷史意義,也正在於,在王權專制即將降臨華夏大地的時候,堅持封建的美好原則。孔子所設想的通往優良治理秩序的方案是“複禮”,這也就複封建。

  一提到禮,有人馬上想到吃人的禮教。但這個此才是吃人的謊言。周代沒有今天人們熟悉的法律,維系社會秩序的就是禮。這樣的禮治也許是人類所能設想的最好的規則之治。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