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雕塑《收租院》:在意識形態的洪流中顛簸

http://www.CRNTT.com   2011-03-18 13:37:07  


雕塑《收租院》作品之一
《收租院》全景圖
  中評社北京3月18日訊/在時代語境的變遷中,《收租院》不斷遭受從浪尖到穀底的兩極評價。在中國現代美術史上,還沒有哪一件雕塑作品的接受歷程像它這般富有傳奇性。僅僅從這個角度,它也堪稱20世紀政治藝術的裡程碑。

  時代周報記者 喻盈 發自北京

  3月12日,周六。北京初春難得的煦暖天氣,沙塵暴還在路上。免費對公衆開放的炎黃藝術館裡,看展覽的大多是退休的老人、放假的孩子。沒有解說員,但正在展出的藝術品明晰易懂:一位老太太毫不遲疑地給自己學齡前的孫女講解:“看見了嗎,這就是地主!他收租,用的是大鬥進小鬥出!”而另一對老夫婦駐足良久,唉唉嗟嘆,只為面前一座佝僂著脊背、拖動運糧車的小童雕像—這是始於3月8日的“再現《收租院》大型雕塑展”,炎黃藝術館兩層的展覽廳第一次被同一件作品所充滿,這件名為《收租院》、以解放前地主盤剝農民為題材的群雕,有103個人物像與道具,並且分為七幕故事,極具戲劇性,就像一部用雕塑構成的連環畫,或無字的章回小說。

  “美術界的原子彈”—始創於1965年的《收租院》 ,在46年前誕生之時所獲得的聲譽與影響,足以用“爆炸性”來形容。而它1965年底首次進京、在中國美術館的展出,盛況絕非今日可以想象。“每天將近一萬人湧入展廳,累計共有300萬人登記參觀,七八個大使館要求去他們國家展覽。”主創者、四川美術學院教授王官乙對時代周報記者回憶。他還能清晰地記起,在1966年1月零下十幾攝氏度的寒夜裡,有人在美術館門口通宵排隊,想要購買看《收租院》的門票,他們全身用厚棉被包裹,頭頂塑料膜以防風雪,“票太緊俏了,每人限購兩張!”這樣的情形,今天大概只能在春運時的火車站看見。

  1979年中國第四屆文代會上,《收租院》和《人民英雄紀念碑》一起被譽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兩大優秀美術作品。

  然而自此以後,等待它的並非只有載入史册的榮光,而是直至今日也未平息的巨大爭議。爭議的焦點,就在這件“美術樣板”作品身上難以忽略的“政治外衣”。在時代語境的變遷中,《收租院》不斷遭受從浪尖到穀底的兩極評價。在中國現代美術史上,還沒有哪一件雕塑作品的接受歷程像它這般富有傳奇性。僅僅從這個角度,它也堪稱20世紀政治藝術的裡程碑。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