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
兩會宜盡早商談兩岸共同防災救災議題 | |
http://www.CRNTT.com 2011-03-19 08:33:21 |
也就是在這次“論壇”舉行過之後,去年十一月發生了蘇花高速公路榻方事故,導致數百名大陸旅行團成員受困,有二十多人死亡或失聯。這就凸顯了兩岸啟動共同的防災與救援機制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當時台灣競爭力論壇執行長謝明輝就指出,台風與地震是台灣最嚴重的自然災害,而隨著兩岸交流的日益頻繁,來台大陸人員越來越多。在災難多發的台灣,如何加強預警防災?萬一災難發生,如何聯動救災?因此,建構兩岸共同防災、救災、救難機制,已經刻不容緩。他認為,對於自然災害的救災,並不是只靠團結與人海戰術就可完成,必須依賴知識及技術,通過完善機制整體串聯,才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最佳效果。有報社也發表題社論指出,重大災情的救援工作,講求的是黃金時間,任何單一國家恐皆難獨善其後。人道救援無涉主權問題,何況兩岸已有過海上聯合救援演習的經驗,此時思考啟動共同的防災與救援機制,既有現實上的需求,也是踏出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的第一步。 因此,兩岸共同防災救災議題,不但應在“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上繼續深入研討,並適宜盡早將其中一屆“兩岸論壇”的議題集中為兩岸共同防災救災。在此基礎上,將兩岸共同防災救災的議題,列為“陳江會”的重要會談問題。當然,其中的為大陸為台灣處理核廢料的問題,也可列入。並盡早達成協議,付諸實施。 實際上,隨著全球溫室效應導致氣候變化異常,世界各地台風、暴雨、冰雹、風雪、沙塵暴等氣象災害,及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以及核輻射和大面積的油污、廢水等海洋境境污染,往往都是跨地域性的。不論是地處歐亞大陸板塊地震帶,每年夏秋兩季都會受到颱風侵襲的台灣,還是幅員遼闊,情況複雜的大陸都很難獨善其身。而隨著兩岸關係的改善,民眾交流不斷增加,涉及對岸人員的各種突發事件的可能性也不斷增高。此時思考啟動共同的防災與救援機制,的確具有很強的現實需要。大陸已建立起完善的救災救難機制,並已具備防災應變及動員能力,台灣也已積累一定經驗。故兩岸共同建立防災、救災、救難機制,可以將災難損失降到最低點,提高災難救援效率。 兩岸建立共同防災、救災、就難機制,可分為“災情預報預警機制”、“災害救援行動機制”、“災後恢復與重建機制”等三大機制,加強信息的實時共用,組建能夠跨越海峽兩岸的高素質救援隊伍,隨時投入救援活動;積極配合,相互提供經驗,提供必要的物質協助,可嘗試建立起常態救援物資儲備,搭建救援物資的有效運作平台。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