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從內地赴港“產子潮”看社會公平

http://www.CRNTT.com   2011-04-02 12:00:48  


 
  首先,內地赴港“產子潮”導致香港婦產科服務的供求失衡。供求失衡加速了行業競爭,提高了產子服務的價格,加重了香港本地居民的經濟負擔,擠占了香港本地居民的醫療服務資源。 

  其次,內地赴港“產子潮”加重了香港的公共福利成本。香港作為一個發達的現代都市,作為我國的特別行政區,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具有較高的公共福利。內地孕婦在香港生產的孩子,自動擁有香港居民身份,擁有了享有完備的高福利的資格;不需要繳納“戶口費”,也無需在香港購房,更無需作為“特殊人才”引入香港,一次投入,終身受益,這樣"“一本萬利”的好事去哪裡找呢? 

  再次,內地赴港“產子潮”加重了社會相對剝奪感。能去香港“生產”的人往往“非富即貴”,他們在付出了一定經濟代價之後,為“下一代”找到了良好的社會保障。這一部分人在經濟上獲得了成功,又為“下一代”找好了出路,似乎什麼“便宜”都讓這些人占了,比較差異導致的心理落差必然會加劇社會弱勢群體的相對剝奪感。 

  生孩子是一件夾雜著痛苦和幸福的人生大事,內地產婦不遠千里赴港“生產”,在無形中損害了社會公平;政府應該完善相應的制度和法規來對此進行規範。然而,內地產婦千里“成產”的背後,也反映出內地公共服務短缺的社會現實。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內地赴港“生產”的事例會越來越少。

延伸閱讀:見證內地孕婦赴港產子潮
 
  來源:南都周刊 炫風 2007年02月05日
 
  從2月1日,香港正式限制懷孕7個月以上內地孕婦入境。這意味著自2001年以來的內地孕婦赴港產子潮走到了轉折點。

  五年中,香港助產士Ada感受著她所在的產科病房裡發生的微妙變化:以前簡單的醫患二元關係演變成了內地產婦、香港產婦、醫護人員複雜的三角關係,以前的病房和諧也因語言、習俗、文化、禮儀差異而變得緊張。“真希望回到從前”,Ada說。

  Ada總是說自己很累。作為一個年輕的TMLW公立醫院助產士,每到晚上值班,她時刻準備著應付突然闖進產科、羊水已破的緊急產婦。當知道對方來自內地時,Ada與她的醫生同事更是如臨大敵,高度緊張。

  5年前,Ada的一些朋友參與了支持莊豐源的示威遊行。當時香港政府要遣返這個在香港出生的孩子,在香港引起了大爭論,當時Ada認為這只是政府的事。不過,當香港最高法院給予莊豐源香港永久居民身份以後,Ada的職業之路,便逐漸與近年大批赴港分娩的內地產婦聯繫到一起。

  香港的產嬰數從2003年開始突然飆升,在03/04年度,公立醫院出生嬰兒總數是34397人,其中8687人非香港居民所生,比例是25%,到05/06年度,這比例上升到33%。在Ada看來,在06/07年度,她照顧的兩個產婦中就有一個是內地人。

  他們說著不同的語言。但說粵語的Ada並不反感內地產婦說普通話,“有人以為我們歧視內地產婦,這不是事實。進了病房,一切都以病情危急輕重為准繩,這是我們尊重又努力實踐的準則,”Ada說,“人們總是對語言敏感。說普通話的人,很容易以為說粵語的人在歧視他們。”

  但Ada不打算學普通話,因為怕引起本地人的誤會。這兩個月,香港孕婦們到街上遊行,論壇上指責醫生維護內地“大肚婆”、罵內地產婦的言論鋪天蓋地。Ada也在指望政府能做些什麼:“或者一道禁令,把內地產婦攔在羅湖或皇崗的海關外,我就不會這麼勞碌、受氣。”

  Ada每個月都要供樓,也會跟朋友到灣仔或銅鑼灣逛街,那裡有五光十色的名車與奢侈品,有“自由行”帶來的出手豪爽的內地客。作為香港人,Ada的納稅意識很強,問責政府的意識也很強,在離開病房回家的路上,她與本地產婦一樣憂心忡忡,當香港的醫療資源,如同鬧市的奢侈品被內地人看上的時候,她會不會像那些日夕相處的本地產婦一樣,為爭奪床位和產房怒火衝天?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