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佛教入世,公益當先

http://www.CRNTT.com   2011-05-17 10:49:21  


 
  □ 有所為有所不為:“商業佛教”的糾偏和自持能力

  慈濟400萬會員只有七八百人領工資,證嚴法師堅持一生不受信徒供養

  慈濟倡導自力更生,號稱擁有400萬會員的組織,其領取薪水的職工不過七八百人,絕大部分的工作人員都是志工。因此,其運營費用才占總慈善基金的2%,運營效率遠高於一般慈善機構。

  又因證嚴法師堅持一生不受信徒供養,故而她對信眾損獻的錢財,處理得清清白白,讓人找不到操守上的缺憾。舉凡涉及大宗經費的使用,她都交由董事會來共同決定,如此更加提升慈濟功德會的公信力

  佛光山由於世俗化過度和介入政治,主動宣布“封山”5年

  在台灣,越來越多的人對佛教的過分世俗化產生不滿,而湧動著一股厭棄世俗化,向傳統修證道路複歸的潛流。而佛光山由於成為著名旅遊勝地,煙火氣過重而保守爭議。同時在1996年由於佛光山捲入了台灣選舉,使其遭受了嚴重的非議。

  1996年夏天,一直以來與世俗社會保持緊密聯繫的佛光山突然宣布“封山”,對此,星雲法師曾解釋封山是“先縮小自己,以後再擴大自己”,以潛沉下來充實內部,直到2001年才重開山門。從這一系列跡象中,不難看出台灣佛教界的自持和修正能力。

  □ 切勿舍本逐末:台灣佛教商業化的啟示

  商業是手段弘法勸善才是目的,台灣佛教是大眾化而非世俗化

  台灣佛教界所倡導的人間佛教大眾化就是將佛教教義普及化,讓更多人知道人間佛教,實踐人間佛教,並從人間佛教的修習中去行善去愛人。為達此目的,商業化之路必不可少,但商業化本身並不是目的,台灣佛教界並不排斥商業化,並且充分利用了商業化來達到他們弘法勸善的終極目的。

  實際上,“商業化”“流行”、“普及”不等於“世俗化”。簡言之,人間佛教大眾化不是將其世俗化,而是佛教聖道、品德以及精神的普及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