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美對話的意義

http://www.CRNTT.com   2011-05-28 08:10:33  


第三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5月9日—10日在美國華盛頓舉行。CFP
  中評社北京5月28日訊/“中美兩國間既有相互依賴性極高的經濟貿易與金融關係,還有戰略層面的對話與聯繫,走出歷史陰影,建立大國政治新範式,此其時也。”新加坡聯合早報今天登載周慧來的文章“中美對話的意義”: 

  第三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於5月9-10日在華盛頓舉行。隨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陳炳德帶領一個陣營可觀的代表團展開對美國的訪問。在某種意義上,陳炳德的訪問是中美對話的繼續。此輪對話達成的《中美關於促進經濟強勁、可持續、平衡增長和經濟合作的全面框架》是落實年初胡奧峰會兩國元首共識的結果,這個成果體現了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的意義所在。

規避權力轉移陷阱乃中美大計

  冷戰結束後,隨著中國的快速崛起,中美關係越來越具有傳統霸權國家與新興大國互動的特征。國際關係中的權力轉移理論認為,當某一個霸權國家的地位受到新興大國的威脅,並有被其取而代之的危險出現時,那麼雙方爆發衝突的可能性將達到最大。按照這種理論,中國和美國是否必然產生衝突?這個問題困擾著中美兩國。

  冷戰以後,中美兩國都在努力和刻意地避免走上對抗的道路。對美國而言,“兩面下注”的對華戰略自冷戰結束後貫穿至今。但對於中美關係的定義,從克林頓時代的“戰略夥伴”到小布什時代前期的“戰略競爭者”和後期的“利益相關者”,再到奧巴馬在2009年上台不久就提出的“合作夥伴關係”,都始終沒有明確把中國界定為需要遏制的對手。

  對中國而言,自鄧小平時代的“韜光養晦”到中共十六大之後提出的“和平崛起(發展)”戰略更是力求避免與美國正面衝突,無論從外交語言的宣示還是具體實踐,中國都努力向美國表明其既沒有能力更沒有意願挑戰現行全球政經秩序和美國的霸權地位。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