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第24頁 第25頁 第26頁 第27頁 第28頁 第29頁 第30頁 第31頁 第32頁 第33頁 】 
中評社論壇:辛亥百年與兩岸關係

http://www.CRNTT.com   2011-05-28 00:31:25  


 
  邵宗海:主觀意識與客觀事實有衝突

  我支持王曉波的講法,當中國與台灣擺在同樣地位的時候,台灣到底是甚麼樣的位置?中國是甚麼位置?這已經很明顯了;中國不再只是廣義的中國,台灣也不能只是個“地區意識”的台灣,因為當台灣與中國擺在一起,會是一個政治的名詞。我過去在政大時也與作民調的選研中心提過,能不能問卷之前,先把“中國”與“台灣”做個定義。不過他們也提出了技術上的問題,因為問題已經很多了,再去解釋這個東西可能很麻煩。不過基本上我認為當“中國”與“台灣”擺在一起,這已經很明顯是兩個主體,由於“中國”與“中華人民共的國”幾乎在台灣居民心中是等同詞,所以自認為是中國人的人就逐漸減少。其實民調中問我是中國人還是台灣人,我想這兩者我都不願意接受,因為捨棄“中華民國”,或是認同“台灣國”,都不是我的選擇。

  回過頭來講,今天台灣在辛亥百年的時候怎麼看“中華民國”與兩岸關係?我認為慶祝辛亥百年要怎麼看待“中華民國”?應該看兩岸。剛剛我聽完大家高見以後,包括我自己講的在內,我發現我們都在分析別人,沒有說出自己的觀點是如何。如果真的要說我的觀點,大概很快就有結論,那就是“中華民國”還需要去質疑嗎?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有需要質疑嗎?當然根本不需要,所以幾句話就可以解決。主要我們分析的點在於,主觀意識與客觀事實發展是有衝突的,所以我們偏重在客觀事實的分析,然後才會覺得悲觀或樂觀。

  馬英九的政治性格

  現在我再來講一下馬先生,和曉波相比,我和馬先生的關係的確距離太遠,但是我們的確曾經熟悉過:1991年與1994年台北曾經兩度進行“修憲”,我曾是第二屆“國大”代表,也擔任國民黨國大工作會副主任的位子,在國民大會開會時,特別是“修憲”時刻,馬先生的位子就坐在我後面,馬先生旁邊則是施啟揚先生。當時為甚麼這樣排位?因為國民黨國大黨團當時肩負兩項重要使命,一是議場裡面如何與民進黨進行協商與抗爭,這通常由謝隆盛主任負責;另一就是“修憲”條文內容,到底我們應該怎麼做,我則是負責人之一。而坐在我後面的施啟揚與馬英九兩個先生,是經常必須咨詢的對象。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第24頁 第25頁 第26頁 第27頁 第28頁 第29頁 第30頁 第31頁 第32頁 第3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