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政府知錯即改比一貫正確更可信

http://www.CRNTT.com   2011-06-03 12:03:25  


 
  盡管也還有“沒工夫跟你閑扯”的粗暴、文過飾非的搪塞,但總體而言,面對網絡爆料,很少有人再會一廂情願地懷念“沒有互聯網”的時代;面對輿論質疑,“無可奉告”之類的遁詞不再那麼振振有詞;面對突發事件,隱瞞、封鎖等手段也逐漸不再是“最優選項”。相反,直面質疑,北京市居民水價調整聽證會首次上網直播;回應期待,衛生部明確禁止將攜帶乙肝病毒作為入學、就業的限制條件。迄今為止,已有17個省區市以紅頭文件的形式,將網友留言辦理工作納入制度軌道。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正由社會治理的“選答題”變成“必答題”。

  不少人常有這樣的誤解,以為沒有質疑聲音,才算工作平妥;以為掩蓋了問題,才算治理有方。事實上,在社會轉型、改革攻堅的關鍵時期,有矛盾暴露,有衝突產生,有分歧出現,正是多元多樣利益和價值在尋找渠道相互對話、彼此辯駁。對話勝於對峙,從傾聽民衆的訴求中改善治理,在回應輿論的質疑中尋求進步,實現政府與社會、公民之間的良性互動,這是現代行政的基本理念。

  在百姓眼里,從善如流、知錯即改,遠比“一貫正確”更加可信、可敬、可親。縱觀這些年的情況,大凡能夠及時回應公衆質疑、正確對待社情民意的,往往會在良性互動中提升政府公信力。就此而言,群衆的訴求、媒體的監督恰恰是黨和政府寶貴的執政資源。

  時刻關注民意的溫度和風向,以公開透明化解疑慮,以聞過則喜樹立公信,以真誠維護群衆利益贏得民心,在良性互動中促進社會共識、完善公共治理,這是我們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重要目標和現實途徑。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