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印度:陌生的鄰居(上)

http://www.CRNTT.com   2011-07-02 10:31:42  


 
王朝啟幕 

  1889年11月14日,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出生在阿拉哈巴德傳統印度教的七大聖城之一。他的父親,默蒂拉.尼赫魯是最為高貴的婆羅門種姓中的佼佼者。接受貴族浸染,尼赫魯的童年幾乎不識人間煙火。他眼中的世界,很大程度上囿於那幢位於繁華地段的大別墅。15歲那年,憑借父親在英國社會的影響力,他進入了哈羅中學,並在1907年被劍橋三一學院錄取。三一學院在當時也被廣泛戲謔為“英國首相培養基地”。也就在那段時間,尼赫魯開始涉獵政經:費邊社會主義和現代經濟學理論在他心中打下了深深的印記。

  1912年,考取律師執照的尼赫魯回國,前往阿拉哈巴德高等法院任職。他所親近的費邊社會主義,以及印度緊張的政治氛圍讓其心頭的矛盾開始浮現。殖民主義雖令他深惡痛絕,可自己卻是這片殖民土地上的既得利益者;他希冀溫良的改革,可苦難的印度民眾與英殖民者間的鴻溝卻越發寬闊。在父親的的支持下,尼赫魯回國後即投身政治,並逐漸成為這幕大戲的主角。

  1919年,阿姆利澤慘案爆發,英國士兵向手無寸鐵的印度平民開槍。這是殖民以來最血腥的一次屠殺。根據國大黨的統計,超過1000名平民遭到殺害。尼赫魯隨即投身於聖雄甘地的“堅持真理”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中,不論是早期學院派溫良社會主義改革的思想熏陶,還是甘地主義在南非抗爭中的成功,都讓尼赫魯堅信:暴力革命並非救世良方。他開始將列寧主義的信仰形容為“人民的鴉片”:雖然誘人,終不過一劑毒藥。

  尼赫魯將自己、默蒂拉與甘地的關係形容為微妙的三角,彼此影響,卻又因為3個支點而穩固。父親和聖雄對他潛移默化的影響,令他始終處在印度傳統保守思維與西方自由思想的矛盾之中。這種矛盾的情緒隨著1926年他的歐洲之旅才發生改變。攜妻女歐洲各國一年半的游歷,讓他有機會深化學生時代以來對社會主義的偏愛。如果說之前的十年,尼赫魯仍然是民族主義者,社會主義思想僅僅停留在學術層面的思考,那麼,這時候的他開始迫不及待地想要把類似的改革方案投入到自己的政治生命。

  尼赫魯和默蒂拉一同被列為官方外賓,參加了布爾什維克革命的十年紀念。4天的參訪很大程度上抹去了尼赫魯對列寧主義的敵視,轉而萌生的是對蘇聯的親近感。回國之後,尼赫魯用浪漫的筆觸形容他眼裡的蘇聯社會:“極端奢侈與極端的貧困無處可尋,毋寧說社會等級甚至種姓制度。”其後,理想主義者尼赫魯富有激情地講述了烏托邦似的願景。歷史的發展是相似的,毛時代的共產主義理想,斯大林近乎癲狂的夢境,都可以在尼赫魯身上找到影子。這些亦成為苦難民眾的一劑強心針。

  一直擔任國大黨秘書長的尼赫魯,共產主義式的宣言為他贏來了工人階級的支持;加之其具有民族主義和博愛之心,以及多次領導農民抗爭運動的經歷,他走向新的權力高度變得毫無懸念。隨後,在1929年的國大黨選舉中,尼赫魯第一次當選國大黨主席。在不惑之年,他形式上接過了聖雄的旗幟,站上了政治坐標的至高點,也拉開了尼赫魯家族對國大黨逾80年領導的王朝大幕。

走向獨立 

  當選一年後,尼赫魯號召所有英屬印度中央立法院和地方立法院成員辭職。1月26日,178名立法院成員立即響應,旋即辭職。隨後的數月中,這一數字不斷上升。多年以來,英國所面臨的,更多是來自印度社會及民間的巨大壓力,尼赫魯卻直接將矛盾引向政府內部。尼赫魯與諸多立法院成員相似,接受過西方教育,又處在權力的上層;他的個人號召力,成功讓體制內的既得利益者為了“一個獨立的國家”拋棄一切。尼赫魯在演講中向青年們呼籲:“如果印度死了,誰能苟延殘喘?如果印度活下來,誰又會死去呢?”

  直到今天,尼赫魯仍然是劍橋三一學院的驕傲。英國留學的經歷,令他熟悉民主的操作方式,並深諳抗議的作用,不似當時國內少數激進民族主義者與更為廣大平民的單純建國夢想。廣場的集會遊行上,學生和民眾因為狂熱而走向失控,尼赫魯卻很好地控制著國家情緒,告訴大家細小的目標在一步步實現。從工人大罷工、議員集體辭職,到鹽法廢除,以及各地議會的勝利,尼赫魯手握著民主,用遊行抗議這把雙刃劍,劈開了前行的荊棘。

  尼赫魯觸及了英國人的底線。總督開始採取近乎獨裁的統治方式,禁止國大黨的一切政治活動,媒體和集會受到嚴控,數千人入獄。整個尼赫魯家族,都投入到了近乎狂熱的鬥爭中去,尼赫魯的父母和妻子葛默爾相繼在抗爭中離世。

  隨後的二戰為國內局勢帶來了轉機。1945年,新工黨上台;英國首相克萊門特在數月的交涉和談判後,決定於1947年8月15日完成權力交接。兩年後,印度和巴基斯坦同時建國。這是英國人留給印度的難題,也是尼赫魯政治鬥爭中最為遺憾的一點。

  那個淩晨,尼赫魯作為開國總理向全印發表著名的廣播講話“我們與命運有約”。可獨立的欣喜尚未沁透人心,因為分治而造成的大量難民問題,讓首都新德裡在建國第一天就發生了流血衝突。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