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武漢何故變“汪洋”?

http://www.CRNTT.com   2011-06-22 09:49:46  


   
排水管網,看不見的“政績工程”沒人做 
   
  城市防漬標準 “一年一遇” 並不低

  檢討武漢城市排水系統時,新聞報道裡“防漬標準按一年一遇設計”引起多數市民不滿,武漢本月的三場降雨強度都超過了這個標準。但事實上,“一年一度”的設定是符合國家最低要求的。一般城市按照年均的最大降雨強度設計排澇標準,“一年一遇”就是說每年平均會遭受一次內澇,即排水能力為24小時內累計降雨100毫米,或1小時降雨超過34.5毫米的降雨強度。

  城市排水設施建設不足是全國普遍問題,並非武漢最差。例如,上海250個已建成雨水排水系統,也僅基本達到“一年一遇”,重點地區才達“三至五年一遇”;2010年5月廣州暴雨襲城,當時官方數據稱,當地中心城區排水管道達“一年一遇”的占總量83%,達“兩年一遇”的僅占9%。

  更為直接的問題是,在國家普適標準之下,武漢如果確實需要將“一年一遇”的標準提高,那高出國家標準的部分誰來“付錢”? 武漢水務系統知情人士稱,目前對於城市漬水一般採用泵站抽水的方式抽排,要增加排水能力就得新建、改造抽水泵站,但是改建經費的申請和落實卻異常艱難。這其實很容易歸入埋在地底下的工程和高樓大廈哪個更有面子,更出成績的討論。 
   
  “重地面、輕地下”,排水管網歷史欠賬多

  為何中部最大城市,沿著長江的武漢對一場強降雨無能為力?有網友質疑稱,“武漢市政建設這10年主要集中在路面以上,地下的排水系統可能沒啥變化,這算不算是面子工程的一個方面?”官方的回答某種程度上證明了這種猜測,武漢水務部門透露,武漢現有管網有的還是清朝年間修建,排疏能力退化嚴重。

  專家則指出,以前在設計排水管網時,受經濟條件和觀念等限制,管網和箱涵的口徑很小。近年來武漢的排水設施和泵站建設,一直未納入每年的城建重點工程名單,有關部門對此重視不夠。以漢口為例,這個老城區在建國前鋪設的排水管網現在還在發揮作用。這期間該區域大部分房屋都經過了多次翻修, 但是排水管網還是當初的管網, 幾乎沒有進行過系統翻修。 

  對於排水管網工程的輕視可以從南方周末最近的報道中得到印證。中國的城市供水漏損水量高達每年60億立方米,這些水可以把北京市區變成一個深達4米的游泳池,主要原因就是城市供水管網都在漏損。供水系統尚且如此,排水管網不暢也就很容易想象。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