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故宮:除了文物,什麼都缺

http://www.CRNTT.com   2011-08-13 10:23:41  


   
都是文化機構,一個為修葺而修葺,一個為歷史而重塑   
   
  2002年故宮啟動了自成立博物院以來最大的一次修繕工程,投資規模每年1億,總計19億,全由財政撥款。但這項大工程,卻在古建築和文化遺產保護界引起了巨大爭議。爭議焦點在於,故宮在大修過程中的一些做法,是否違反了文物古跡的保護原則。在大修過程中出現大面積更換原有材料和油漆一新的情況,有的確是因為年久失修採取的必要措施,有的,在一些專家看來,則是不必要的,甚至是破壞性的。大修後,國家文物局一位官員對裝修一新的故宮作出評價:“好像是進了影視城”。
 
  越修繕=越破壞?20世紀60-70年形成修繕原則:真實完整比光鮮靚麗更重要 

  二戰的使得全世界範圍內的許多古跡遭到破壞,戰後大面積修復在英國、法國、德國和日本紛紛展開,但沒有原則的“修復”讓許多古跡失去了本來面目,德累斯頓大教堂、威斯敏斯特宮乃至凡爾賽宮的一些疏忽甚至錯誤,不僅沒有還原歷史的本來面目,甚至帶來了無法修復的破壞。有鑒於此,20世紀60-70年代,世界範圍內形成了一個保護文物古跡及其環境的高潮,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國際組織在此期間通過了一系列憲章和建議,1964年代《威尼斯憲章》和1984年的《奈良文件》確定了文虎保護的原則:1、真實。要保存歷史遺留的原貌,修復要以歷史真實性和可靠文獻為依據;2、可識別,修補要整體和諧,不可以假亂真。3、不但要保證真實,還要保證在古跡後來各個歷史時期的歷史痕跡的完整,因為它們保存著歷史的信息。4、完整性。不但保證古跡完整,也要保護周遭環境,除非有不可抗力,一般不得遷移。 

  無專業,不修復,技術不成熟不能修復,每一處修繕複原都要有專業指導

  法國大革命讓凡爾賽宮許多區域受損,甚至遭到破壞,早在18世紀末拿破侖就曾考慮過修復,但因後續的歷史變遷而未能成行。進入20世紀,法國政府曾考慮恢復原貌,但大革命之前的許多風貌如家具裝飾、繪畫裝幀等不能解決完全重塑的問題,又加之兩次大戰,修復工作一擱再擱。直到1962年,法國政府授權修復工作,對於凡爾賽宮的複原才得以正式開展。

  而該項修復工程一直持續至今,不僅如此,凡爾賽宮修復工程還在網上做了細致詳盡的解釋說明,到宮殿內的每一幅畫作的修復基於何種考慮,損害程度、修復指導等都有詳細說明。凡爾賽宮中的建於1671年至1680年的皇后畫廊歷經上百年已經面目全非,2009年巴黎批准了凡爾賽宮的修復計劃,為了此次修復,凡爾賽宮方面任用法國藝術史學家東尼.龐塔布里和塞西爾.古頓作為工藝指導,畫家米洛萬諾維奇領導著十四名畫家參與修復。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