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誰把人民的戶籍“服務”沒了?

http://www.CRNTT.com   2011-08-15 12:01:12  


  中評社北京8月15日訊/第六次人口普查已經結束,然而關於“黑戶”的討論卻不絕於耳。常見的黑戶多半是超生人群,而在湖北鄖縣,數千人卻因為縣政府倒賣戶口而變成“黑戶”。本該為人民服務的執政者,為何把人民的戶籍服務沒了?搜狐評論今天登載文章“為人民服務!誰把人民的戶籍服務沒了?”:

一樣的黑戶,不同的百味人生

  “黑戶”是一個統一的稱呼,可每一個“黑戶”都有說不完的辛酸故事:別人身上是故事,自己身上就是事故。

  政府違規倒賣戶口,數千群衆成黑戶

  湖北十堰市鄖縣政府在上世紀90年代賣“農轉非”戶口,為了集中管理,縣裡將賣出的戶口集中掛在“解放路58號”等。事實上,“解放路58號”這個地址根本不存在。如今,為收拾這個爛攤子,當地公安機關又允許這些群衆回遷農村原籍,或在縣城找熟人掛靠戶口,而這兩個辦法均違背現行國家戶籍政策。

  鄖縣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周吉禮說,鄖縣是國家級貧困縣,賣戶口是當時的政府行為,錢也全部交了財政,全縣買戶口的有上萬人。據核算,以1萬人計算,每個戶口按2000元計算,鄖縣便可斂財2000多萬元。

  庫區移民回遷,整個村莊被“遺失”

  上世紀90年代初,因哈爾濱市修建西泉眼水庫,青龍山村被劃入淹沒區,由當時的尚志市劃入哈爾濱市,並被要求搬遷安置。黃柏順介紹,1998年,他帶頭響應號召搬遷,但當時的補償標准還是93年制定的,由於償標准過低,資金難以到位,生產、生活沒能妥善安置,已經被強遷的村民又無奈的重返家園,在一片廢墟上重新蓋起泥瓦房,耕種起至今尚未被淹沒的土地。 

  正是這一走一回之間,“身份”沒有了。村民們現有的戶口簿還是20年前的綠皮本,登載的住址是“尚志市帽兒山鎮青龍山村”。而這個村莊,當地政府在行政區劃上早已撤銷。

  戶籍資料被管理部門遺失,黑戶30年

  70歲的福清市民夏上銘1956年被派往閩北山區參加生產建設,戶籍關系轉到了當地。1972年,他回到了老家福清,想把戶口重新遷回時被告知必須要有房子,或者有固定單位才能落戶。1976年,戶籍管理部門告訴他,他的所有戶籍資料都在文革期間遺失了。

  由於是“黑戶”,夏上銘不能蓋房子。老伴和他生活了20多年,一直辦不了結婚手續,戶籍關系仍然在她的老家浙江黃岩。子女雖然是土生土長的福清人,但是戶籍關系卻一直跟著母親落戶,在當地被視作“外鄉人”,30多歲的兒子至今單身。

  “計劃”外出生造就政策性黑戶

  耗資80億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發現,大陸31個省市自治區人口13.4億,其中無戶籍人員大約1300萬人,相當於每100人當中就有一人沒有戶籍。而這些沒有戶籍的人中個,除了極少數屬於尚未來得及辦理戶口的正常生育人員之外,絕大多數都是政策之外的超生人員。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