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從成都改革談“中等收入陷阱”

http://www.CRNTT.com   2011-09-05 09:26:09  


 
產權改革開啟農村財富之門

  ——成都試驗:統籌城鄉變革啟示錄之三

  打著紫紅色的領結、穿著黑色的職業裝,舉止優雅——這是半月談記者見到成都市雙流縣興隆鎮“田園詩驛”農民小區村民湯炳瓊的第一印象。作為“玫瑰園”農業休閑莊接待部主管,她每天按時上下班,每月從銀行卡裡領取工資和獎金。雖然沒有離開農村,但工作節奏、生活方式與以前相比已完全不同了。兩年前,湯炳瓊白天要下田幹農活,晚上回家要養雞喂豬。

  鄉村人的“城鎮化生活” 
 

  湯炳瓊居住的農民小區就在興隆鎮瓦窑村的村口,這是一個綠樹環繞的居民小區:一座灰白相間的6層高小樓,水電氣光纖全部鋪通到戶;小區外有活動廣場、健身設施;小區內有超市、衛生站……

  “4層高的農貿市場綜合樓馬上就要竣工了,我們農民在家門口買菜賣菜都會很方便。純公益性的幼兒園也將開工建設。”興隆鎮瓦窑村村支書唐朝陽興奮之情溢於言表:“我們這裡比很多城市小區還要好。”

  半月談記者一年前曾採訪過瓦窑村農民盧登萬,如今他已經從低矮、破舊的紅瓦房搬進小區一個三居室。走進他家,暗紅色的木地板整潔大氣,一套寬大的布藝沙發擺放在客廳中間,兩個衛生間裡都裝上節水型抽水馬桶,廚房裡的熱水器、燃氣灶一應俱全。

  興隆鎮黨委辦主任梁東岳說,村民們搬進公寓樓,不僅沒有支付額外的費用,也沒有放棄自己作為一個農民應有的土地承包權和使用權。

  盧登萬向記者展示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證》和《集體資產股權證》等權屬證明。三本證書的封面上都印有鮮亮的國徽,與城市居民房屋產權、國土使用證的規格樣式基本相同。“我們農民最大的財產就是土地和房屋,以前沒有什麼東西能證明,也沒有辦法變現融資,如今有了這些法定證件,就像吃了定心丸。”盧登萬說。

  事實上,在興隆鎮“田園詩驛”農民小區,有很多農民和湯炳瓊、盧登萬一樣,實現了從“農村婦女”到“企業白領”、從“莊稼漢”到“小老板”的華麗轉身。

  一切從產權制度改革開始

  湯炳瓊、盧登萬等村民生活的改變,得益於成都市近年來探索實施的一場以“還權賦能”為核心理念的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將“農村耕地承包經營權、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農村集體資產收益權、農房所有權和林地使用權”用權屬證的形式確權到戶,使之成為農民明確、法定的資產,並通過建立產權流轉體系,實現農村資源向資本轉變,為農村發展注入活力。

  雙流縣興隆鎮作為成都市首批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試點鎮,早在2008年3月就開啟了這場改革。明確農村產權之後,盧登萬、湯炳瓊等村民就將自家的耕地通過“雙流縣農村產權交易所”以每畝地每年500公斤大米市值的價格流轉給了“玫瑰園”農業項目。

  盧登萬給半月談記者算了一筆賬:每年一畝地可獲得500公斤大米市值的租金,他家共有4畝地,一年的流轉租金大約有8000元。自己不用再做農活,可以專心經營小生意或出去務工。

  雙流縣縣長周先毅說,“確權頒證”為“還權賦能”奠定了基礎,老百姓可以憑借手中的權屬證件決定如何實現自己的權益。它就像一把鑰匙,打開了農村生產要素市場的大門,各種資本向農村湧入,農民創造財富的渠道也在家門口被充分打開。

  據了解,從2008年初至今,成都市基本完成了農村產權確權這一巨大工程,共頒發了180萬本《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150多萬本《集體土地使用權證》和《農村房屋所有權證》。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