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香港在“海西規劃”中的機遇和定位

http://www.CRNTT.com   2011-09-23 08:07:17  


 
  香港與台灣在80年代同為亞洲4小龍而聞名。隨著80年代以來祖國大陸的全方位改革開放,香港的轉口貿易、輕紡電子等加工產業優勢逐漸後移或消失,形成產業空洞效應,以現代服務業(航運、物流、商貿、旅遊、地產、金融)為主體的單一經濟結構,隨國際經濟周期波動日益激烈。曾受到1997亞洲金融危機、2003非典危機、2008年以來全球金融海嘯和歐美債務危機的嚴重衝擊。但在中央政府的鼎力支持下,香港一次次化險為夷,順利實現平穩過渡和經濟持續繁榮。然而,自回歸以來,香港經濟一直未能真正成功轉型,卻是不爭的事實。香港仍未擺脫靠經濟周期上升及財富效應實現資產和經濟增值的宿命,香港仍面臨巨大的產業重建與經濟轉型壓力和來自珠三角與長三角的競爭壓力。福建“海西經濟區規劃”充分銜接國家“十二五發展規劃”,將利用其優良的區位優勢和豐富的人文、自然資源,大力重整和強化區內產業佈局,全面促進產業升級,加強政策扶持引導,大力發展創新、環保、節能型和新材料、新能源產業,推動裝備製造和精密製造業全面發展,著力發展海洋經濟,促進現代服務業轉型向更高層次發展等等。這些規劃的啟動,在給香港帶來挑戰的同時,也無疑給香港提供了最佳的戰略機遇。 

香港借“海西”加快融合 

  香港與福建同處東南沿海,都具有共同的港口貨運、物流貿易、旅遊會展和發展現代服務業的優勢特徵。香港因發展較早,自由市場機制相對完善成熟。如其:港口貨運一站式服務鏈,現代服務業的品牌、品質、細節、差異化、延展增值服務理念,及完備的金融配套、風險防控、法制保障、高效結算和同國際接軌的專業律師、會計師服務等,都具有向“海西經濟區”輻射、提供借鑒和參與整合的機會。同時,隨著內地區域經濟發展的提速和大中華區域經濟的加速融合,香港完全可以突破故步自封的困局,揚長避短,充分發揮“自由市場、國際接軌、中西合璧、外引內聯、科技教育人才”等高端優勢,加快實施“產業與經濟回歸戰略”,加大財政投入力度與中長期規劃佈局,積極發展創新科技產業研發基地、資訊科技中心、現代國際金融、國際教育等高端產業;鞏固強化中端產業如:航運物流、商務旅遊、專業服務等現代服務業;並利用自身在“生態環保、防污治污、垃圾發電、海洋風電”等新能源開發和上述高端產業龍頭優勢,加快與“海西經濟區”乃至“大東南沿海經濟帶”的產業鏈整合與經濟融合。真正形成大中華區域經濟佈局科學、合理,銜接有機、高效的核心產業集群與經濟規模,以確保區內經濟持續、健康和穩健的增長。 

  馬建波 百家戰略智庫理事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