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陳丹青:我越來越不懂畢加索

http://www.CRNTT.com   2011-12-30 14:37:03  


陳丹青日前在上海中國館做題為《機遇與困境》的講座。東方早報記者 高劍平 圖
  中評社北京12月30日訊/日前,在上海舉辦的“2011畢加索大展”名家解讀系列講座上,知名藝術家陳丹青在中國館內做了題為《機遇與困境》的講座。作為一位“50後”藝術家,陳丹青的青年時期恰逢“文革”,這一輩的藝術青年基本在蘇聯寫實主義傳統的教育背景下成長,西方屬於畢加索的時期早已翻過一頁,而在剛剛改革開放的中國,畢加索的進入卻已經從上世紀20到30年代時的世界先鋒,變成了一段歷史。陳丹青說,讀不讀得懂畢加索,或者說以畢加索為例的藝術,應該有其一定的知識背景作準備。

陳丹青:我越來越不懂畢加索

  解放後畢加索曾消失

  我們今天為什麼來理解畢加索,畢加索為什麼不好懂,這牽涉到一個知識準備,一個眼界的問題。

  畢加索1881年生,跟魯迅同年生。如果在座的有“50後”像我這樣的一代人,或是之前的年代出生的人,我們很有幸跟畢加索生活在同一個時代。1973年,他去世的時候我正在江西農村,我知道世界上有一個人叫畢加索,但是我看不到他的畫。但畢加索的名字傳來中國差不多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一直到1949年。那時候中國正在戰亂當中,中國政府沒有可能邀請一些歐洲的展覽來到中國。但是那個時候,我們有一些前輩曾在法國留學,像徐悲鴻。他不但不懂畢加索,還討厭畢加索,他也不喜歡印象派,他喜歡的是古典藝術。

  一直到出國以後我才知道,徐悲鴻懂的不是“古典主義”,也不是“印象派”,而是沙龍文化。劉海粟是另外一種畫家,他覺得畢加索的畫跟中國畫文化相通。他們成了兩個陣營,一個是以徐悲鴻為主的北方現實主義的陣營,還有一個就是以劉海粟為主的現代主義陣營。到了1949年以後,當然是以北方的徐悲鴻為首的現實主義陣營取得了最後的政治上的地位。1949年以後“印象派”也受害了,基本上畢加索的“立體主義”銷聲匿跡了。

  1957年,中國美術雜誌刊登了一張印象派的畫,在學校裡面有一群年輕人因為喜歡畢加索,喜歡塞尚,受到了學術的批判,而後來有的青年因為模仿畢加索而被打成了“右派”。這就是畢加索在我們中國的情況。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