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屌絲”,門第觀念在中國悄然回潮

http://www.CRNTT.com   2012-03-29 14:30:48  


 
鏈接:

“屌絲”一詞爆紅中國網絡 專家:這是集體焦慮

  2012年03月25日13:00 中國網

  他們沒錢,沒背景,沒未來;

  自嘲“窮醜矮挫胖笨擼”;

  在“高富帥”面前,只有“跪”叫爺的命;

  鼓足勇氣跟“女神”搭訕,只換來一句“呵呵”;

  因而他們宣稱:我就是這副樣子,再怎麼差都無所謂了……

  A

  人人自稱是“吊絲”

  2011年10月中旬,正當大洋彼岸的美國年輕人氣勢汹汹地占領華爾街時,在中國大陸的網絡上,一個新詞“吊絲”(也寫作“屌絲”)在悄然誕生。誰又能料到,4個月後,這個詞不但占領了中國大陸互聯網,還“占領了奧巴馬”。

  “吊絲”最早出現在百度貼吧的李毅吧。足球運動員李毅曾經說他護球很像亨利。因為亨利被稱為亨利大帝,所以網友戲稱李毅為大帝,於是李毅吧被稱為“帝吧”、“D吧”。作為他的粉絲,常在貼吧聚集的網民也自稱為“D絲”。

  在爭吵不斷的網絡社區中,有人把他們這個稱呼中的“D”解為“吊”,以嘲諷的語氣稱他們“吊絲”。而李毅吧的球迷“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就此領受下來,從此以“吊絲”自稱,附加上無奈和自嘲的意味。這個詞開始爆紅。

  從貼吧到微博,從社交網站到年輕人的日常生活用語,“吊絲”一詞如同從石頭里爆出來一樣,迅速密布網絡,無處不在。如今,以“吊絲”自居的人也越來越多,不再限於球迷。

  今年2月20日,大量自稱“吊絲”的中國年輕人,以留言評論的方式占領了美國總統奧巴馬的Google+主頁,一眼望去,仿佛成了中文版。更有國外用戶直呼中國網民占了位,他們跟總統插不上話,以致引起了外國媒體的關注。

  B

  “吊絲”的定義在不斷拓展

  事實上,“吊絲”一詞的定義也在不斷拓展。近日,它更被用在外國電視劇的劇名翻譯中。一出來自德國的喜劇小品被譯為《吊絲女士》,在網絡上廣受歡迎,其實該主角表演誇張,更似女版憨豆先生。另一方面,一部片名完全為平假名的日劇《桃花期》,也因被網友命名為《吊絲的逆襲》而吸引到不少眼球。

  “他們讓我感覺像是一群躁動不安的年輕人”,中山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柯倩婷把這個網絡亞文化現象概括為“一場語言的狂歡”。伴隨著“吊絲”一詞的產生,不少具有高度風格化和模板化的“吊絲文”,在樂此不疲的年輕人群體中流傳。

  “用馬克思的階級分析來劃分的話,吊絲應該是包括了赤貧人群的一部分,農民工、城市小手工業者、產業工人、不滿現狀的企業雇員、流氓無產者。總的來說屬於社會的中下層。”在文字闡述中,“吊絲”起初被定義為一眾出身卑微的年輕男性。

  他們當中有的十載寒窗考上大學,等真正工作後卻發現理想與現實相去甚遠,讀書無法改變自身的經濟窘況;有的初中輟學,進城務工,或成了發廊小工,或成了網吧網管,更有成為搬磚工人,或是無業游民,以自由職業者自居。他們都與城市的繁華距離甚遠,領著微薄的薪水,過著唯有方便面、火腿腸果腹的生活。

  他們一直默默無聞,不是有志青年,不是職場精英。讀書期間上課坐在最後一排,在餐館吃飯總是躲在角落里。如果非要在簡歷上寫上受過何種獎勵,或許只能填“獲得過"再來一瓶"獎”。他們往往是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