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四大國學導師是怎樣讀書的

http://www.CRNTT.com   2012-04-07 07:08:05  


 
陳寅恪:有校勘、有批語

  陳寅恪有一個讀書習慣——在書上圈圈點點,其中有校勘、有批語。蔣天樞有文字記陳寅恪讀《高僧傳》的批語:“先生於此書,時用密點、圈以識其要。就字跡墨色觀之,先後校讀非只一二次,具見用力之勤勉……”陳寅恪隨手記下的這些圈點和隨想成為他日後論文的基本觀點和著述的藍本。

  不唯書,敢懷疑。陳寅恪大量讀書,卻不盡信書。對於書上說的、前人說的和大人物說的,陳寅恪總是一定要經過自己的學習和思考才加以確認。陳寅恪在詩中說道,“天賦迂儒‘自聖狂’,讀書不肯為人忙”。這個“不肯為人忙”,指的是讀書求學需要有獨立思考的精神,不受已成觀念的約束,要有創見。

趙元任:熟讀成誦

  趙元任曾記述小時的讀書經歷:讀諸子諸經時,“不懂就老念老念,念熟了過一會兒,過一陣,過幾年,他就不知不覺地懂起來……我好些書都是先背熟了,後來才慢慢兒懂的”。這個方法有一定的科學性。

  北京大學教授辜正坤認為,民國以前的兒童在七八歲時需要背誦《大學》、《中庸》、《論語》等文獻,但這種教育方式很早就被認為是封建的、落後的。其實,從語言文字本身的存在規律來看,漢語言文字沒有太多的詞法與句法規則,教學的重點可以放在直接記憶上。兒童的機械記憶力強,成長後理解記憶能力增強、社會生活體驗日益豐富的時候,反倒容易融會貫通。

  (張明明 王世軍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鏈接:清華國學研究院裡有“四大導師” 

  來源:海南日報 文/ 陳長林

  清華國學研究院是1925年與大學部同時成立的,延聘既有精深學養,又有世界眼光的名師。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李濟等人正是據此標準得以設帳清華,傳承國學。於是,梁、王、陳、趙“四大導師”集體亮相,輝煌過後,終成絕響。

  1931年,梅貽琦出任清華大學校長。因他留美回國後一直服務於清華,被譽為清華“終身校長”。長校之初,他就提出了“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的著名論斷”(《梅校長到校視事召集全體學生訓話》),至今仍被時賢奉為至理名言,不刊之論。

  梅貽琦這番話雖然是他上世紀30年代才說的,不過,人們有理由相信,在20年代他擔任清華教務長,與國學研究院“四大導師”打交道期間,感性認識日積月累,金石之言早已話到嘴邊。

  清華國學研究院是1925年與大學部同時成立的。當時清華正在籌備改辦大學,成立國學研究院,是改辦大學的內容之一。此前,北京大學、東南大學、廈門大學已相繼成立國學研究所,胡適曾多次建議母校清華創辦類似機構。而重視中國文化和國情知識研究,可以減輕社會輿論對清華“洋奴學校”的責難。1925年2月12日,研究院籌備處正式成立,吳宓被任命為籌備處主任,延聘名師。吳宓表示,研究院教授講師須具備三種資格:(一)通知中國學術文化之全體;(二)具正確精密之科學的治學方法;(三)稔悉歐美日本學者研究東方語言及中國文化之成績。既要有精深學養,又要有世界眼光。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李濟等人正是據此標準得以設帳清華,傳承國學。於是,梁、王、陳、趙“四大導師”集體亮相,輝煌過後,終成絕響。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