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專論:台灣流失認同 如何回歸中國主體

http://www.CRNTT.com   2012-05-29 00:43:03  


 
  (2)台灣民眾的“中國意識”只有文化的面向,沒有關於政治共同體的內涵。他們所持的“中國意識”包含有“親族意識”、“地緣意識”、“文化中心意識”甚至“歷史沿革意識”, ⑦但是沒有中國主體性意識,更沒有國家統一意識。這是一種單面向的“中國意識”,是當前兩岸關係被理解為基於文化、經濟或歷史聯繫的結果。對於大陸與台灣同屬於一個“政治中國”,中國主權涵蓋大陸和台灣,民間認同度不高,民眾一般比較回避。在這方面,馬英九的兩岸政策在疏離民眾對“政治中國”或“整個中國”的認同方面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他的“一個中國”如果確指為“中華民國”的話,暗含著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統治對抗性,如果泛指為文化或民族的中國的話,則流失了主權歸一的民族國家觀念。

  (3)台灣民眾的“中國意識”是一種局限於大陸的地域概念,與本土的“台灣意識”是一對對立的概念,實際上稱其為“大陸意識”也未嘗不可。這種意識強調地域差異和制度差異的多元主義,承認大陸與台灣在文化上共用中華民族的傳承,但在政治制度上則暗示“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對等性,那種暫時分治但終歸統一的政治中國的觀念早已淡化甚至不復存在。事實上,這一意識已經接近新加坡等華人社會對中國大陸的意識,而經過長期發育,已成為“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等主張的民意基礎,在民間,害怕統一、避談統一逐漸成為輿論主流。

  形成這種缺失中國主體性的“中國意識”的根源是多方面的。考慮到政治力量在兩岸或隔絕或交流的複雜關係中的主導作用,台灣當局的政治定位顯然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就和平發展階段民間認知的情況來看,問題主要在於馬當局對於台灣主體性與中國主體性有何關聯一直沒有解釋清楚。馬英九承認九二共識和一中原則,有“傳統中國”、“民族德性”的基本認同,這是中國主體性的某種體現。這一主體定位是兩岸關係順利發展所必需的和“中華民國憲法”所約束的。但是,馬當局又同時追求台灣主體性,追求本土化,這是國民黨起自本土化運動並綿延至今未有中斷的政治追求之一,也是台灣民主轉型和選舉政治的產物。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