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挖掘“二次人口紅利”

http://www.CRNTT.com   2012-12-06 08:50:36  


 
  首先,勞動力數量下降導致從事生產的人口減少,而人口轉變帶來的老齡人口增多導致儲蓄人群減少,從而將造成儲蓄率的下降。根據我們的研究,隨著勞動力供給能力下降,中國儲蓄率將從現在50%左右的水平逐步下降,到2050年將下降至25%左右的水平,與現階段世界主要國家儲蓄率的平均水平接近。

  其次,勞動力數量下降導致非勞動力人口的增加,導致消費人群增加,從而將造成消費率的提升。根據我們的研究,隨著中國勞動力供給數量減少,中國消費率將從現在50%以下的水平逐步上升,到2050年將升至70%左右的水平,同樣與現階段世界主要國家消費率的平均水平接近。再次,在勞動力供給放緩的條件下,伴隨著投資率的下降。根據我們的研究,隨著中國勞動力供給數量變化,中國投資率將從現在45%以上的水平逐步下降,到2050年將降至30%左右的水平,基本接近世界主要國家投資率的平均水平。最後,隨著勞動力供給數量減少,中國從事生產的人口下降,消費人群上升,進出口都將呈現出下降的趨勢;考慮到中國出口的彈性遠大於進口的彈性,勞動力供給的減少將伴隨著淨出口率的緩慢下降。我們的研究表明,隨著中國勞動力供給減少,中國長期淨出口率將從現在3%以上的水平逐步下降,到2030年前後進口和出口基本保持平衡,而到2040年前後可能出現逆差的情形,中國長期貿易順差的外部結構特征將逐步出現轉變的趨向。

  第二,勞動力供給數量減少將對中國長期經濟增長產生影響。

  如果勞動力供給數量減少引起勞動力價格上漲,導致生產成本的增加,企業將會自動用資本替代勞動,全社會的資本勞動比率將上升,這將導致資本的邊際報酬率遞減,從而使得經濟增長速度放慢。事實上,對於中國而言,勞動年齡人口占比較大帶來的人口紅利和二元經濟結構帶來的剩餘勞動力轉移是過去30多年經濟高速發展的重要因素,但是這些有利的人口因素正在發生嬗變,由此對未來中國經濟長期增長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同時,“劉易斯轉折點”到來也將影響中國經濟前一階段維持的高速增長。中國具有典型二元經濟的特征,因此過去很長一段時期,農村剩餘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重新配置對中國經濟增長作出了顯著的貢獻。我們的研究表明,1994年以後,中國勞動力轉移配置對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將近兩個百分點,為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作出了極為重要的貢獻。但是,隨著中國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逐步加深和農村剩餘勞動力長期大規模轉移,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速度正在放緩,這在長期內將對中國經濟保持高速增長造成影響。

  二、挖掘“二次人口紅利”

  文章指出,針對勞動力層面的這些變化及其經濟影響,中國應該從勞動力作為經濟要素的本源邏輯出發,積極努力挖掘“二次人口紅利”,力圖促使勞動力要素繼續成為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

  應從順應勞動力供給數量變化和合理利用現有勞動力資源出發,通過提高素質、優化配置和持續發展三個方面挖掘“二次人口紅利”,使勞動力繼續成為中國經濟長期增長的重要動力。

  首先,以培育人力資本為重點推進經濟增長動力機制調整。

  隨著中國勞動力供給數量的增長步伐逐步放緩,通過大量投入廉價勞動力推動經濟高速發展的模式難以為繼。因此,必須要改變傳統經濟增長的機制,通過人力資本積累提升勞動者的工作技能和知識水平,將經濟增長的動力由依賴勞動力數量投入轉變為依靠勞動者素質提高上來。一要發揮政府對於人力資本投資的主導作用。國家要做到制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優先安排人力資本投資,財政資金優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資源優先滿足教育和人力資本投資需要。二要建立和完善多層次的國民教育綜合體系。普通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要加強相互間的銜接與溝通,鼓勵民辦教育的健康發展,運用多種形式,調動和釋放各種社會和民間資源,允許市場競爭機制和私人資本注入等多種形式舉辦各類教育。三要建立健全統一和完善的人力資本市場體系。要破除區域、部門市場分割,打破行業市場分割,繼續鼓勵和引導農村剩餘勞動力逐步向非農產業轉移和地區間的有序流動;要完善人力資本市場的支持體系;完善人力資本市場的立法。

  其次,要以加快創新和強化服務為重點帶動產業結構升級。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