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調結構就是平等對待所有市場主體

http://www.CRNTT.com   2012-12-14 08:55:19  


 
  文章認為,調整結構,增加內需,已是共識。但是,增加什麼樣的內需,如何增加內需,迄今卻仍未取得共識。4萬億投資和各種產業振興計劃,都是增加內需的作為,效果昭彰。但是,經濟增長是以產出衡量,不是以銷售衡量的。所以,產能過剩與經濟增長是同時發生,甚至互相促進的。因為政府和國企主導的投資,並非以盈利為根本目的。所以,在鋼鐵產能已過剩三分之二,還在大幹快上鋼鐵基地,因為一個基地就可以為一個地方貢獻幾百億甚至更多的GDP。我們還看到高鐵的大躍進,以及其中的權錢交易。高鐵固然有好的一面,但動輒幾千億的高鐵項目,機會成本有多大?由此產生的收益是否太少?浪費又有多大?將來的債務和虧損怎麼彌補?這個在決定投資時,恐怕是考慮不夠的。

  產業振興計劃,出台了十幾個。但是,哪些產業是新興產業,哪些是該淘汰的產業,哪些有前途哪些沒前途,都是十分複雜的問題,幾乎不能預測,必須交給市場,交給真正的企業家去決策並承擔風險,不能由政府有關部門開會決定。光伏產業就是個典型例子。有關部門認為,光伏是高科技,是環保的,應該獲得支持,於是各地一哄而上,產品過剩如山,價格急挫,出口也出不去了。這就是前文所說的大國之難。一個小國,即使家家生產光伏,也不至於產能過剩。而在中國,各地方政府追逐GDP衝動的結果,就避免不了多輸的局面了。何況,沒有核心技術的光伏產業,並非高技術,更非環保產業。

  習近平總書記說,要追求真實的沒有水分的增長。真實沒水分的增長,就是沒有產能過剩的增長。這就需要改變投資的結構,由政府和國企為主轉而以民間投資為主。

  當外部經濟環境好的時候,國企投資的弊端往往被遮蔽了,當外部環境變糟,處於下游的民企度日艱難之時,這種艱難慢慢會傳遞到上游,所以,今年國企的日子也難過起來了。國企和民企對於資源,尤其是金融資源和土地資源的爭奪,就公開化了。傳統的做法,總是向前者傾斜。一系列對民營經濟的照顧政策,往往因為受到既得利益集團的阻礙而形同虛設,如新非公經濟36條。不能不說,所謂經濟情況複雜和困難就是這樣來的。

  文章表示,現在要求以消費為主拉動經濟的呼聲越來越高,這是有道理的。消費需求跟投資需求的區別在於,消費需求具有終極需求的性質,是更實在的有效需求。但是,消費拉動經濟這個說法,是不準確、不科學的。因為,經濟增長是生產概念,不是消費概念。沒有投資,就不可能有經濟增長,而且投資中的很大部分,會成為人們的收入,會變成消費,因此,在這個意義上,不可把投資和消費對立起來,人為減少投資,只會把經濟拉下來。另一方面,消費取決於可支配收入,在正常情況下,人們的收入來自市場,如果市場是正常的,則消費總量就是確定的,不是說增加就能增加的。經濟學理論也證明,消費在經濟中的總量和貢獻基本穩定,不存在消費不足的問題。與其說消費不足,不如說,是收入太少,或者顧慮太多,比如社會保障體系的殘缺,會讓人們減少即期消費。

  也就是說,不存在消費拉動經濟的問題,只存在放開投資的問題,消費是個人自主行為,根本拉動不了。消費在GDP中比重的增加,是經濟發展的結果,而不是原因。既要增加消費又不會影響經濟增長,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放開民間投資,讓民企自由進入投資領域,這既可增加居民收入,也能擴大投資,並且提高投資效益,減少產能過剩。

  文章最後說,中國經濟真正的問題,就是結構問題,實質是沒有根據市場經濟的平等原則對待所有市場主體。所以,中國經濟最需要的是平等。這樣,即使外部環境變差變糟,中國經濟也能保持有質量的、真實的增長。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