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網絡時代的中國式“扒糞”

http://www.CRNTT.com   2012-12-17 19:27:13  


 
  官員的“網絡恐懼症”

  相對於傳統媒體的調查報道,張志安認為“網絡扒糞”的效果有限,“相對於專業記者集群化、深入內部的調查而言,人肉搜索只能算是‘小扒糞’,網絡上很多言論嚴格來說甚至不能說是‘扒糞’,大部分網友只是在吐口水。”張志安總結了網絡事件發展的模式,一般是草根網民以“悲情”或者“憤怒”爆料,意見領袖轉發,隨後引起公眾圍觀,最後由傳統媒體跟進。“傳統媒體的調查報道內容比較扎實,有定海神針式的效果。”

  然而,不論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扒糞的效果都嚴重受到環境的影響。“死豬不怕開水燙”,張志安認為現有環境下,輿論監督最多只能解決一些點上的問題。央視關於“毒膠囊”的調查被主持人趙普在微博上率先爆出,引發了一場大規模的打擊毒膠囊的運動。網絡的出現,突破了傳統體制化媒體在報道上的壟斷,也打亂了報道安排。從這點上看有助於監督效果的突破。

  不過,媒體扒糞要凸顯效果,必須得到體制回應,啟動相應調查或者行動,才可能解決問題。同樣是2003年,“孫志剛事件”導致了收容遣送制度廢除,但另一起同樣引起巨大影響的勞教人員“張斌受虐死亡”事件卻絲毫沒有撼動同樣久受詬病的勞教制度。

  在陝西省紀委公布調查結果前,網絡輿論研究者、武漢大學教授沈陽對於“表哥”楊達才事件的迅速遇冷頗感無奈:“‘表哥’事件把爆料和壓力信息釋放後,需要有關部門接手,沒人接招,網友可能轉向其他熱點或繼續深挖……沒有結局的結局消耗的總是公權公信力,但網民不曾忘記,在下一輪同類事件中情緒將叠加爆發。”

  位居正廳級的“表哥”因為網絡“扒糞”而落馬,此類事件在中國實屬罕見,應是近來被網絡“扒”下馬的最高級別官員。從積極方面解讀,此舉有利於彌補以往“扒糞”落空而流失掉的公權公信力。

  隨著《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試行)》、《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輿論監督工作的意見》等文件的發布,官方開始以開放的態度面對輿論監督,然而也正是官員們在情緒上最抵觸“網絡監督”,官員們的“網絡恐懼症”在調查研究中得到證實。上海學者鄔思遠調查後發現,對於“網絡監督是公民行使的正當權利,應受到法律保護”這一觀點,在領導幹部、學生、工人、機關工作人員、專業技術人員等群體中,領導幹部的贊同度最低。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