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 |
鄭永年:“中國夢”需要超越中國意識危機 | |
http://www.CRNTT.com 2013-05-14 09:34:15 |
這段很長的歷史,表明了信心在克服“中國意識危機”過程中所起的關鍵作用。深刻的危機激發出人們對未來的夢想。同時,儘管人們抱開放的心態,試圖用各種進口的主義來拯救國家,但只有那些符合中國國情的主義,或者那些被“中國化”的主義(主要是社會主義和民族主義)才生存下來,並轉化成為主流社會意識。主流社會意識則是社會成員“中國夢”的意識構架。 改革開放之後,中國再一次出現“中國意識”危機,那就是1980年代中期之後圍繞著“中國會不會被開除球籍”的大討論。這一次“球籍危機”是對毛澤東時代的“球籍危機”的反動。毛澤東在1956年曾說:“你有那麼多人,那麼大一塊地方,資源那麼豐富,又聽說搞了社會主義,據說是有優越性,結果你搞了五六十年還不能超過美國,你像個什麼樣子呢?那就要從地球上開除你的球籍!”毛澤東的“中國夢”顯然是要建設一個富強中國,其指標就是趕超英美。因此,不久之後,毛澤東就發動了“大躍進”運動。毛澤東一直想用政治社會運動的方式,來推進經濟的發展;經濟發展本身的規律則被忽視。當然,這也不是毛澤東一個人的錯誤。儘管毛澤東的激進政策也遇到了一些批評,但在短時間內建設一個富強的國家,是那一代人的集體“中國夢”。 三十年下來,中國演變成了一個典型的貧窮社會主義模式。當1970年代末和1980年代初開始的改革開放,使得中國人有機會了解外面世界發展的時候,“中國意識危機”再次出現。人們發現,且不說發達已久的歐美國家,即使中國的近鄰日本和亞洲“四小龍”,都已經在中國連年不斷的政治運動過程中大大超越中國。日本是二戰戰敗國,二戰摧毀了日本,但到1980年代,日本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即使是廣東的鄰居香港也超越了上海,而上海在剛剛解放的時候遠比香港繁榮。正是因為這種深刻的“中國意識危機”,促成了1980年代的理想主義,也就是那一代人的“中國夢”。《河殤》、“球籍危機”的討論、政治改革的呼聲等等,都是當時人們“中國夢”的反映。但正如“五四運動”的結局一樣,1980年代的理想主義者的很多理想,都在日後成為了泡沫,各種因素的互動,最後導致了1989年的天安門悲劇。 無論海內還是海外,天安門悲劇加劇了人們的“中國意識危機”。對很多人來說,天安門悲劇是“中國夢”的徹底破碎。但是,使得世界驚訝的是,中國很快就從這種深刻的危機之中走了出來。這個標誌就是1992年初鄧小平的“南方講話”,和當年中共十四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概念的提出。不管自願的還是被迫的,天安門悲劇和蘇聯東歐共產主義的解體,“淘汰”了1980年代很多過於理想的主義,而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則成為社會的主流意識。在這個主流意識的引導下,中國獲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同時,人們的“中國夢”也是在這個主流意識下展開的。如果人們不接受這個新的意識,就很難想象1992年之後中國高速度的發展。 今天,人們所面臨的“中國意識危機”和前面兩次有明顯的不同,很多現象甚至很難理喻。1992年之後,中國取得了快速的增長,在短短的一段時間里,國內生產總值(GDP)總量已經躍升為世界第二,取代了日本。並且,當發達的西方仍然陷入深刻的經濟危機的時候,中國仍然能夠保持較快的發展速度。再者,中國社會也越來越開放。但同時,中國社會對國家和個人前途的信心,也到了一個非常低的水平。 為什麼會產生這樣一個非常矛盾的現象?至少有如下幾個原因: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