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經濟已開始向新的增長模式過渡

http://www.CRNTT.com   2013-08-05 08:37:11  


 
  另一個造成過去“高增長、高失衡”模式的因素是不對稱的市場化改革:產品市場幾乎完全放開來了,但要素市場扭曲依然普遍而嚴重。這些扭曲嚴重地壓低了資本、勞動、土地、能源和水等投入品的價格,相當於變相地補貼生產者、投資者和出口商,但卻向消費者徵稅。這個把收入從居民轉移到企業的再分配機制是過去的增長模式的重要根源。

  而過去一段時間的最大變化,就是政府開始容忍GDP增長適度減速,這就避免了進一步惡化經濟結構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隨著勞動力普遍短缺,工資迅速上升。這既增加了生產成本,擠壓企業利潤,令生產、投資和出口等活動放緩,同時還增加了居民收入,促進消費。而且讓窮人的收入增長加快,改善了收入分配。

  “李克強經濟框架”是推動轉型的良藥

  文章認為,增長模式轉型才剛剛開始,中國經濟能否真正走上可持續道路,取決於下一步的經濟改革。學界概括的“李克強經濟框架”(Likonomics)準確與否尚待觀察,但其三大政策支柱,即不大規模刺激、適度去杠杆和全面結構改革確實都是李克強總理一再重申的政策意向,也深得國內外各界的贊成,是幫助中國經濟實現轉型的對症藥方。

  不再實施大規模的刺激政策。這當然並不是說不要宏觀經濟穩定,任何政府都會採取措施“穩增長”,但“穩增長”的手段是狹義的財政與貨幣政策,目的是放慢增長減速的步伐,緩解衝擊,讓增長速度逐步穩定在增長潛力附近。這一點顯然不同於過去的“保增長”的做法,即以舉國體制全力保過高的增長速度。

  適度去杠杆以控制金融風險。自全球危機以來,信貸與GDP之比已經從75%快速上升到200%,過去幾個月社會融資與名義GDP增速明顯偏離。這些都意味著金融對實體經濟的直接支持力度顯著減弱,而投機性的金融活動卻日益活躍。因此,控制杠杆率,並非真的不讓負債,而是減少投機,降低風險,讓金融活動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以經濟改革實現可持續增長。李克強總理一再強調的“改革是最大的紅利”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目前政府各部門都在謀劃未來幾年的改革步驟,其中包括金融體系、財政政策、土地使用、要素價格、收入分配、行政審批和戶口制度等等領域。不過我們認為對經濟模式轉型來說,最重要的是一下三個方面:金融體系市場化、地方政府去企業化和國有企業平等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