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馬軍和他的空氣污染地圖

http://www.CRNTT.com   2013-08-26 15:04:14  


 
“藍天路線圖”

  馬軍們的工作,不僅僅是一份“地圖”那麼簡單。

  “中國的環境治理欠缺的不是技術和資金,而是動力,如果不能調動公眾的積極性,環境治理工作就不會有進展。公眾參與的首要條件就是信息公開。在這方面,我們的環保部門和企業做得都還不夠。”馬軍告訴時代周報。

  於是,在推出“空氣污染地圖”後不久,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便與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合作,於2011年和2012年發布“空氣質量信息公開指數”(AQTI指數)報告。

  報告通過對國內20個城市和國外10個城市進行比對,發現我國的空氣污染情況要高於西方國家3倍以上,然而信息公開卻不及國外的1/3。

  報告分析說,出現這樣的狀況源自於我國的信息監測和發布存在空白,很多沒有監測到,比如PM2.5、一氧化碳和臭氧。也沒有公布具體污染種類,一般公布的都是首要污染物。

  在第一期AQTI指數報告尚未發布時,恰逢《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修訂稿徵求意見,其中明確規定不會對PM2.5進行監測。

  “因為有了我們這個研究,我們要向社會說明,我們的信息發布存在很大的缺陷,PM2.5在很多國家都是監測和發布的。”馬軍告訴時代周報記者。

  而後,北京便開始了長時間的霧霾天氣。美國大使館對PM2.5的監測和發布逐漸演變成一個事件。於是在《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的修改二稿中,規定強制發布PM2.5的監測信息。在此促進下,一些地區開始對空氣指數進行實時發布。而“空氣污染地圖”也作出了相應的修改,設置了環境實時監測按鈕。

  對於這樣的轉變,第二期AQTI指數報告的題目叫做《小顆粒 大突破》。

  2013年,霧霾長期籠罩在全國各大城市上空,引起公眾的不安。4月,公眾環境研究中心發布“小顆粒 大突破(中國空氣質量信息公開評價指數報告)”(AQTI指數)。報告研究發現,我國的空氣信息公開指數已經有所提升,但並不能滿足公眾的知情權以及對污染防治的需要。

  但對於“空氣污染地圖”來說,最重要的報告,當屬《藍天路線圖》。

  “要找回藍天,需要一張藍天路線圖。”馬軍告訴時代周報。

  如何去制定藍天路線圖?馬軍表示,制定的第一步就是監測發布。第一步對於目前社會環境要展開環境監測,監測後的數據不是留在科研所,而是必須要向全世界發布,以便滿足公眾的知情權,這是一個非常基礎的工作。第二步,向公眾提出警示倡導。對公眾做出一個相應的健康提示,倡導公眾在污染天可能導致污染的行為。第三步應該識別污染源。就是識別這些污染到底是從哪來,找到污染物的源頭。只有很好地識別污染源,才能解決這些問題。第四步要分布地去減排。針對不同的污染源應該制定各自細化的減排方案,實施這種污染源的減排方案,一步步地按照由易到難的次序去克服。

  馬軍介紹,以前收集污染信息主要依靠政府公布的數據。自從有了智能手機的出現,民間的力量被充分地調動了起來。開展了“隨手拍定位污染源的工作”。公眾或者環保組織隨手拍攝後通過微博發布出來,然後再上傳到“地圖”。馬軍給這些網友的行為定義為“用腳步丈量大地”。

  如今,“空氣污染地圖”的數據庫已經由最初的4100條信息增加到3萬條。

  “環境污染的治理,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盡快形成一張公開的、系統的、完整的大氣污染源分布圖,在公眾監督下能夠推動一些污染大戶,解決企業自身嚴重的污染排放問題,重新找回久違的藍天。讓我們的孩子可以盡情走到戶外玩耍。”馬軍說。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