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民營企業進入拼爹時代

http://www.CRNTT.com   2013-09-10 09:11:44  


 
  這其中隱含的邏輯是,國有產業型資本在經濟減速過程中表現乏善可陳,國有投資型資本卻迎來盛宴。國資PE背後,經常能看到中投、國開行、央企等龐大身影,例如中投公司擁有中信資本40%股份,國開行參與設立的數只國際產業基金也非常活躍。本應以穩健為主的國資PE,實際對高溢價的追逐比其他背景的投資者更為迫切。

  國資PE早期參與國企改制與國企併購項目較多,其策略以直接入股為主,很少採用可轉債、對賭等手段以及杠杆策略,因此格外受地方政府歡迎。近兩年,它們的准星也漸漸瞄准優質民營企業,民企項目操作起來可能比國企項目要更簡單,而民企引入投資者,通常直接以IPO為目標,對投資人而言有明確退出通道。

  收割民企的好時機也似乎到了:一批民營企業已成為所在領域的老大;未來3-5年中,將是它們交接班的高峰期,“富二代”中有相當一部分都不願意再做苦哈哈的生意;更關鍵的是,民營企業手筆越大,往往對政府所壟斷的上游資源需求越多。以阿裡為例,其邊界已超出了公司管理的範圍,未來要邁出金融這條腿,還要豪賭“菜鳥”物流,若無國有資本加入,滾動這個雪球並不容易。

  國有股東能帶來的,肯定不僅僅是資金,至少還有一張“良民證”。每一樁交易都描述得如同天作之合,但從事商業報道多年的經驗告訴我,80%的故事無法拿到桌面上來說。梁穩根、宗慶後、馬雲等都曾說過“隨時可以將公司獻給國家”之類的話,如果站在他們的位置考慮,這些表態就不會顯得幼稚可笑。

  40-50歲之間的中國企業家,退隱江湖的格外多,為何他們的折舊率如此之高?民營企業是否長大到一定程度就唯有靠“投誠”才能繞過天花板?國有資本與民營機制的合體,真能發揮乘數效應,還是會變異為新寡頭?這些都是頗具意味的問題。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