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三中全會前的“輿論戰”

http://www.CRNTT.com   2013-11-04 09:54:43  


 
  第一,領導人在三中全會前傳遞出的信息,保持了一貫的意識形態傳播傳統,這就是高層願意通過改革的總體布局為大眾謀利益,而且高層有能力領導一場波及全局的整體改革。在當前的國情下,只要高層付出了一些看得見、摸得著的努力,而且大眾獲得了一定的願景、希望,緩和了當前的不滿情緒,都會傾向於認可高層的輿論定位、價值定位和改革定位。在這個過程中,高層通過政治改革願景、議程的設置,借助意識形態的傳播、管控,客觀上取得了政治學意義上的政治說服效果,繼而延續了政治合法性。

  第二,從目前在網絡平台上可收聽到的聲音推測,智囊團、專家在三中全會前傳遞出的信息,基本達到了為高層解憂,為民眾勾畫願景的目的。從政治學意義上說,智囊團、專家從意識形態理論傳播,專業性、技術性地前瞻、解讀高層改革的動向、信號等方面,勾起了大眾的集體期待,並且智囊團、專家還對這種期待套上了一個緩壓閥:不可著急,不可期望過度,不可不信未來的美好。

  第三,在三中全會前的輿論場中,媒體確實發揮了政治輿論陣地和信息中轉站的作用。媒體在傳播大量符合意識形態導向的文章、視聽資料的過程中,輸出了一種昂揚向上的政治價值觀,使讀者、聽眾不可避免地增加了一些潛移默化的象徵性政治記憶,如領導人在講話時所顯示出的勤政、務實、親民之風和政治自信,一系列符合政治需要的歷史圖片,一些典型事件、人物的話語、回憶等。只是比較遺憾的是,在統一的宣傳紀律要求下,媒體能做到的多樣化信息宣傳也實在有限,所以,不同媒體的內容展示常常傾向於同質化,因而,又會在某種程度上削弱其輿論吸引力和政治說服力。

  第四,在領導人、智囊團、專家、媒體集體構建的輿論場中,大眾常常被一種光明的願景、正面的價值觀所引導而充滿期待。一方面,大眾願意花一定的時間等待某種切身利益的實現,願意支持高層的改革決策,願意被政治說服,願意為執政合法性投上一票;另一方面,大眾又會因為某些現實的利益期待實現不了而牢騷滿腹,有的甚至十分不滿,可能會通過微博、微信等媒體技術發散出來,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削弱當前輿論場的政治說服力和執政合法性。但是,這種不滿的聲音在意識形態導向、管控的輿論場中的分量實在有限,對改革議程整體設定的影響微乎其微。

  劉鋒為法學博士,獨立學者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