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洋家庭上海抗霾記

http://www.CRNTT.com   2013-12-16 11:48:51  


 
  36歲的荷蘭人尼爾斯在他位於閘北區的家中密切關注著這座城市與霾的抗爭,這次抗爭到底會給人們即將與之展開的持久會戰積累多少寶貴的經驗?

  尼爾斯啓動了家中的便攜式空氣污染物測試儀,幾秒鐘後,數據顯示,尼爾斯的家中PM2.5為12微克/立方米。“這接近我的家鄉荷蘭的PM2.5數值。”當多數普通的上海人還在努力去適應日漸常態的霧霾,並迷茫於如何抗霾時,尼爾斯和他的夥伴們已經摸索出了一套頗為有效的經驗。

  他們的經歷生動反映了霧霾時代完全可以拋卻恐慌,積極、理性、科學地安排生活。

自制空氣微循環系統

  尼爾斯的嗅覺靈敏到讓人驚愕,他說從室外的霧霾中聞到了煤炭和燃油的味道,“煤炭味來自北方,而燃油味主產於本地。”

  “不要為我的鼻子感到驚訝,你們聞不到是因為你們從沒有呼吸過新鮮的空氣。”尼爾斯打了一個比方,這個道理就像一個在城市生活久了的人乍一到山村就可以聞到青草的芬芳與泥土的氣息,而生活於此的農民,嗅覺上對此卻不再敏感。

  10年前,尼爾斯從荷蘭來到了上海,彼時的上海,很多人還不知道何為霾,盡管它已經在這座城市存在。

  尼爾斯下飛機就打噴嚏,一連十數個,這讓他感到恐慌,從未在霾中生活過的尼爾斯清晰地感觸到了空氣中的細微顆粒對鼻腔黏膜的刺激。

  他的夥伴——36歲的澳大利亞人美心2006年初來上海時也是如此,只不過,美心的反應更為強烈,美心持續咳嗽、喉嚨幹疼、發燒、頭疼。

  尼爾斯花了兩年的時間才適應了上海的空氣質量,那是2005年,北京的霾污染已經頗為嚴重,上海人還在新聞中驚嘆北京的霾。

  美心在1997年曾來中國旅遊過三個月,當時他已經感覺到中國空氣質量的問題,但沒想到十年後再次踏上這個國家時,空氣質量會變得如此糟糕。

  尼爾斯是一名電子工程學方面的專家,到上海後就定居於此,他在閘北區一個高檔小區的4層購置了三套公寓,打通,其中一套用作生活起居,兩套作為他的研發工作室。

  尼爾斯來到上海後娶了一名武漢姑娘,他決定要對日益嚴重的空氣污染做點什麼。就像現在的很多上海家庭一樣,尼爾斯最初的選擇是口罩、空氣淨化機“自救”,但對這些設備的過濾效果,尼爾斯並不放心。經過測試,尼爾斯最終拋棄了那台花了3000多元買來的進口空氣淨化機,因為他發現,這種設備容易滋生細菌並產生大量臭氧,造成室內環境二次污染,這種傷害並不亞於PM2.5可能給人體帶來的傷害。

  “我覺得我的專業技能可以發揮用處了。”2009年尼爾斯開始研發空氣微循環淨化系統,這一技術近年來在上海新建的高級酒店、寫字樓已漸有使用,但並未擴展至家用領域。

  妻子的懷孕以及兒子歐亞隨後的出生,加快了他的研發進程,尼爾斯花了一年多時間研發成功,並敲掉了裝修,對380平方米的室內重新進行空氣微循環淨化系統的改裝。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