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包道格:切勿以牙還牙

http://www.CRNTT.com   2013-12-30 08:47:31  


包道格接受中評社獨家專訪。(中評社余東暉攝)
  中評社北京12月30日訊/(記者 余東暉)包道格(Douglas Paal)在台灣海峽兩岸鼎鼎有名,是因為他曾在里根和老布什兩位總統的國安會裡工作7年,官至國安會亞洲事務高級主任,又在小布什時期出任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主任,親身參與了美國台海政策的決策過程,並見證了“中國熱”在美國的潮起潮落。20多年的公共服務生涯,使他在進入外交學界後依然關注大“戰略圖景”,並因為與官方的千絲萬縷聯繫,被外界視為能夠預見官方思維,傳達官方聲音的“圈內人”。 

  最近在“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辦公室裡,包道格接受中評社記者1個半小時的獨家專訪,細述其走上中國研究之路的陳年往事,見證美國與台海兩岸三角關係變遷的體會。 

  說起在美國政府中參與對華決策的最大遺憾,包道格說:“天安門後”時期,原先美國政府設定的許多推動對華關係項目,因為國會態度驟變,需要逐一嚴格審批而難以實施,美中關係一度陷於困頓。展望未來,他認為,今後10年是美中兩個大國是和平共處還是走向衝突的試驗期,這10年做好了,美中關係就能取得樂觀的結果。 

  從小對華感興趣家人反對 

  包道格與亞洲和中國的緣分從孩提時代就開始了。當他還是一個小男孩時,家住賓夕法尼亞州小城的他,經常到家旁邊的一個傳教士訓練學校的游泳池去游泳。那個學校專門培養去亞洲的傳教士,學校的房子本身就帶著一個中式屋頂,牧師用中文、日文、韓文授課。那是上世紀50年代初,只有幾歲的他經常聽見牧師對學生說:到亞洲去,到亞洲去。 
   
  1959年,在包道格12歲的時候,西藏發生叛亂,達賴出走印度。當時盧斯擁有的《時代周刊》和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著名記者湯姆斯,對西藏事件有密集的報道。少年包道格深受影響,年僅12歲在學校寫的第一篇分析文章就是關於西藏。 
   
  越戰期間,包道格上了布朗大學,對軍事與安全議題產生了濃厚興趣。當時他很關心美國為什麼要打越戰,讀的越戰東西越多,就越專注於中共如何支持越共,擴大共產主義的影響力。於是他選擇了布朗大學的中國研究和亞洲歷史專業,並開始學習中文。 
   
  當時身為校報編輯的包道格,每晚用打字機逐字敲打出稿件,並校對報紙的大標題,通常要忙到第二天凌晨兩點,而早上8點就是中文課。因為缺覺,包道格總覺得很累,靠咖啡加糖提神,對中文四聲“媽、麻、馬、罵”頭疼不已。好在他的兩位中文老師很好,也很嚴格。包道格稱他的中文學得不好,讀的能力不錯,但說得差點,因為那時美國與中國大陸沒來往,作為本科生,台灣也不容易去。好在布朗大學有一個“中國邏輯方法”項目,訓練學生在圖書館裡搜集中國資料,利用《四庫全書》研究中國歷史,讓包道格覺得受益匪淺。 
   
  福特基金會那時著眼於培養美國研究國際關係的人才,資助成立了許多區域研究中心,比如蘇聯研究中心、中國研究中心、日本研究中心等。包道格在學校支持下,選擇了中國研究,但他的家裡人卻反對,說研究中國沒有“錢景”,將來養活不了自己,不如去當律師掙大錢,但包道格依然決定投身於中國研究。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