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煤制氣:治霾治出更猛污染?

http://www.CRNTT.com   2014-01-23 11:54:44  


 
  第四道緊箍咒叫作能源效率,中西部煤制氣再長途跋涉到東部用,要消耗更多煤

  上述清華學者的論文另一個主要的論述方向就是效率問題。本來,把煤轉化成氣這個過程的轉化效率挺高。不過煤制氣經過漫長的管道從中西部運到東部,然後再取暖、燒菜、發電用,能源的轉化率就低下去了。清華大學的團隊就用了北京、上海等地的數據,通過模型發現,對於采暖、用電和家庭炊事3種城市燃氣的用途,直接燃煤技術路線的能耗比煤制天然氣技術路線的能耗分別低19%、54%和38%。一些能源學者和研究機構的估算也差不多。這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做同樣的事情,要耗費更多的煤。

  這就很難辦了。有專家建議,就近建設發電廠,然後再西電東輸效率會提高很多。不過,電網既不是那麼好建設,也不是那麼好接入的。

  通過以上分析,也就難怪國內外很多專家學者都憂心忡忡,擔心這四個戴在煤制氣頭上的緊箍咒發作,甚至擔心這會造成“環境災難”(杜克大學報告語)。

四個環保緊箍咒足以警示,不能“此地治霾,彼地遭災”

  某種程度上,在現有條件下煤制氣這種能源結構調整方式就是污染“東西大挪移”

  每一道緊箍咒都有或多或少解決的辦法。但是,四道扣在一起就顯得困難重重。不解決的話,到底是誰在吃虧?著名能源經濟學者林伯強在一篇名為《煤制氣未改能源結構 只是轉移了污染排放》的經濟評論里就說,“大規模發展煤制氣替代燃煤,實際上只是將污染排放從東部轉移到西部,從整體上增加全國的排放量,也不利於應對氣候變化。”

  總之,有錢治霾是好事,但“拆西牆補東牆”不行,“顧短不想長”不行

  大氣污染“國十條”中是這樣說的,“制定煤制天然氣發展規劃,在滿足最嚴格的環保要求和保障水資源供應的前提下,加快煤制天然氣產業化和規模化步伐。”“最嚴格”和“保障”二字是前提。前些年就有一次煤制氣的產業大井噴,由於各地盲目上項目,隨後審批被收緊。而如今,卻因“霧霾”之名,煤制氣去年又成了炙手可熱的行業。相信隨著北京這樣的大城市出台大手筆的治霾措施,在天然氣資源緊張的情況下,煤制氣會更受大城市或者說經濟發達地方的追捧。

  不過,煤制氣或許能夠作為一時的緩衝,但是能源結構中的煤炭消耗其實並未降低,甚至因為其低效率還增加了,畢竟不是長遠之策。

  有人說,中國就是煤多,煤就是便宜,不能浪費這種優勢,要自主。但從經驗來看,煤制天然氣也不是很好的自主辦法。在1984年,美國建起了全球第一座煤制氣工廠——美國大平原公司。這也是現在全球唯一一個煤制天然氣工業化示範項目。美國後來的煤轉化氣工廠,都不生產純甲烷,而是一種混合氣體,全部直接用來發電。大平原項目雖然依然在運行,不過多次被政府補貼,投入巨大。而和中國不同的是,這個項目就負責給周圍民眾供氣,並不用長途運輸,且二氧化碳捕捉儲存後會被輸送給加拿大的石油公司,因為在石油開採中可用到二氧化碳。大平原花了三十年摸索出來的成功經驗或許可以個別複制,但要想規模化很難。而有那麼巨大的投入去做煤制氣,可能還不如把錢、技術投入到如何開採中國的頁岩氣上,在對環境保護上,後者的緊箍咒可能還要少一些,只涉及廢水等問題。而且不管是哪個國家的經驗都是,重點是改變整個能源的消費結構。

  結語:如一位能源分析師說的,“能源轉型是踏踏實實的‘增氣’,而不是‘制氣’。”霧霾的禍首早就經過各種“剝皮”了,也不是沒有對策。可在各地普遍加大治霾投入時,煤制氣這個典型問題也說明了甄別對策的重要,拆拆補補也不是辦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