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蔡逸儒:全力維護東北亞區域安全

http://www.CRNTT.com   2014-02-12 10:17:28  


 
  過去,在中國的傳統政治文化中確實只有大小強弱、成王敗寇,唯實力是問的思維,多的是率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天下觀念,認為中國就是世界的中心,心儀的是朝貢制度,而缺乏現代主權國家、諸國平等的認知,但是經過百多年來現代化過程的洗禮,中國(包括台灣)均已充分融入國際社會,認同主權國家的概念,接受絕大部分國際合理的行為準則,可以、也願意成為國際社群中一個負責任的利害相關者,這無疑是一種進步,現代的中國並無霸權心態。

  除此而外,中國文化中一直有種反求諸己,莫為己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優良傳統。從過去到現在,這種例子多的不勝枚舉。國父孫中山先生當年就曾主張,在擺脫次殖民地的地位之後,中國要採取濟弱扶傾的政策;而中共也早在1950年代中期就提出和平共處五原則,同樣主張相互尊重領土、主權的完整、不干涉他國內政、要用和平的方式解決爭端。其實,這些都可以看出中國人少有領土野心,習於以和為貴,喜歡追求即使只是表面的和諧,除非被迫,也不願主動挑起爭端,製造衝突的民族性格,應該給予正面評價。

  1978年中共改采對內改革、對外開放政策,在韜光養晦、永不稱霸、絕不當頭的政策指導下,追求現代化的發展、國力快速成長,西方則以其自身發展經驗,認定國強必霸,強調實力會改變意圖,於是在1990年代中泡制了所謂的中國威脅論,於此同時又出現中國崩潰論的說法,北京隨即以和平來應對威脅之說,用崛起來批駁崩潰的誤謬。鑒於和平崛起的用語仍然易於造成外界錯誤的解讀,北京現在改采和平發展的說法。中國特有先經後政的發展模式與強而不霸的作風當然有其值得稱道之處,可以肯定。

  同樣的,1949年以後退守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雖然曾經經歷長期戒嚴及白色恐怖所造成的傷痛,但其經濟奇跡及政治民主化的發展已為舉世所公認,台灣目前雖然面臨嚴重內外挑戰,但仍然保留了中華文明的美好傳統,有識之士莫不認為,台灣的經驗,不管是從經濟到政治或社會,不管是正面或負面,對中國大陸都有示範與借鏡的作用,而且可以對區域安全的維護有所貢獻。這也就是為何馬英九政府一再主張,台灣既是和平的締造者與維護者,也是中華文明的守護者與傳遞者。“中華民國”的存在與發展對各方而言都是一個資產而非負債,理所當然。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