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周揚清:核四博弈30年

http://www.CRNTT.com   2014-04-23 08:35:20  


 
  目前,台灣擁有三座核電站核能已成為台灣主要能源之一。據台灣電力公司數據,台灣核電站自1979年正式運轉以來,平均每年約可發電400億度。2013年,台灣核能實際發電量共400.79億度,占當年台電總供電量的18.8%。
 
  綜合台媒報道,核一、二、三廠建成後,確實改變台灣用電緊張局面,在順利渡過兩次石油危機的同時,也確保台灣坐穩了“亞洲四小龍”的頭把交椅。
 
  到八九十年代,隨著產業結構轉型和新竹科學園區崛起,台灣的用電量一下劇增。按照當時的狀況,新建核電廠是唯一方案。對比歷年平均發電成本,成本低廉的核電使得台電在過去十幾年未曾調漲電價。
 
  1992年,台灣第四座核能核電站——龍門核能發電廠(簡稱核四)核准興建,建成後預計每年可生產約193億度電。
 
  據台灣電力公司介紹,核四位於台灣島東北端,占地約為480公頃。裝置兩部機組,容量各為1,350,000千瓦。
 
  根據計劃,核四內裝置有兩台獨立的發電機組,各擁有一座美國通用電氣設計研發的最新型沸水式反應爐。汽輪發電機組則是由日本三菱重工製造,汽輪機為四缸六排汽流串聯複合式,有一部高壓汽輪機及三部低壓汽輪機。
 
  目前,核四工程已接近完工階段。據最新數據顯示,1號機完成率達95.6%,2號機也已完成了91.4%。
 
藍綠兩黨的核四攻防戰
 
  核電曾被認為是安全、環保、經濟的能源,但是前蘇聯切爾諾貝利、美國三里島和日本福島核事故卻給核電的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
 
  台灣的反核聲浪也是自此而來,核四議題也長期是台灣社會的熱點,藍綠兩黨互相攻防,展開了核四持久戰。尤其是2011年日本發生福島核事故之後,台灣反對核四的聲浪也就一再升溫。
 
  回顧台灣核四的歷史,1980年,台電提出“核四計劃”時,台灣各方學者與專家是表示肯定的。
 
  可是五年以後,前蘇聯發生切爾諾比利核事故,此時美國三里島核事故的陰霾並未散去。從這一年開始,台灣的學者和社會大眾開始對核能安全問題產生疑慮,尤其是核能電廠所在地居民的最大反對。
 
  從1988年開始,以“環保聯盟”為代表的民間組織開始進行“反核”串聯,萬人街頭示威讓“反核議題”浮上台灣社會。
 
  很快,這個民間議題上升到政治高度。整個90年代,兩黨就此議題陷入攻防拉鋸戰。國民黨通過預算,民進黨反對;民進黨組織公投,國民黨反對。雙方勢力此消彼長,直到2000年台灣實現第一次政黨輪替。事件的整個格局發生了改變。
 
  此時,首次成為“執政黨”的民進黨必須對核四表明立場。民進黨的黨綱中是明確“反對新設核能發電機組,積極開發替代能源,限期關閉現有核電廠。”
 
  2000年10月,時任的“行政院長”張俊雄宣布停止執行核四預算。這一決定隨即引發朝野間激烈的泛政治化對立,台灣政局一度不穩。
 
  迫於政治壓力,停工不到4個月的核四再次宣布復工。此後,藍綠兩黨也達成一定的妥協,“非核家園”政策被寫入法律。
 
  2011年3月11日,日本因地震與海嘯的侵襲,發生了舉世震驚的福島核災,核電安全的神話再次被打破,引爆了全球各地的反核運動。新一輪“反核”運動在台灣開始醞釀。
 
  2013年3月9日,福島核事故兩周年之際,台灣上百個環保等民間團體發起反對核電大遊行在台北、台中、高雄等多個縣市舉行,數萬人參與。此次遊行的訴求主要包括——停止追加核四預算、停止核四裝填燃料、停止發展核電、核廢料立即遷出蘭嶼等。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