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與智者對話:郭震遠活出真實人生

http://www.CRNTT.com   2014-05-06 00:29:42  


中國國際問題專家、臺灣問題專家郭震遠接受中評社的專訪。(中評社 楊天攝)
 
  1968年本科畢業,郭震遠回憶說,離開學校的那一天,正好遇到工宣隊和軍宣隊進駐北師大校園。他形象地描述了當時的場景:工宣隊和軍宣隊浩浩蕩蕩地從大門進駐,我和兩個同學灰溜溜地從後門走了。當然,他這個人從來不會灰溜溜。文革期間有一次組織下鄉勞動,當時軍訓團在學校裡當權,要求他們學解放軍,每個人都要做一個毛澤東語錄牌背著。大家都寫了“看一個青年是不是革命的分界線就看他和工農的結合”等等諸如此類的。向來不喜歡隨大流的郭震遠就別出心裁地寫了一個“中國的革命沒有千千萬萬的知識份子參加是不能成功的。”在文革期間寫出這樣的語錄,確實是需要一定的勇氣。

  郭震遠背著得意之作到操場集合,很快就引來了很多看熱鬧的同學們。他們的軍訓團指導員氣得直問,“郭震遠,你這是什麼意思?”“毛主席語錄牌啊,請你拿出紅寶書(《毛主席語錄本》)翻到**頁,我們共同學習毛主席教導。”那個指導員被圍觀的同學弄得滿臉通紅,但在那個情況下,又不敢不跟著他念。不然,帽徽領章就難保了。

  這就是郭震遠,一個在性格上從來不灰溜溜的知識份子。有人說他很聰明,但他卻自認為並不聰明,靠的全是“用功”二字。文革十年,他在最基層的工廠(公社級單位)工作。他說,在那裡,除了本身的工作外,“我們這些個臭知識份子,就喜歡想問題、找書看。”但是,因為文革,加上是在縣以下的工廠,想要找點書確實不容易。

  他有一位大連工學院(非常拔尖的工科學校)畢業、學化工機械的同事。郭震遠就找他把大學課程的教材全部借來。花了一年的時間,他果真把化工系29門課從頭到尾自學了一遍,包括一些需要動手製圖的課程。他說,現在回想起來,那一年除了上班,剩下的時間幾乎都奉獻給了這些書。通過自學,郭震遠很快熟悉了化工生產,開始了新產品試制和對設備的革新。十年中,試製成功了人工合成冰晶石等三項全國第一的新產品,以及對硫酸生產設備進行了重大革新,多次受到化工部表彰。

  自學完這些教材,無書不歡的郭震遠很快又陷入了“書荒”的無奈,開始苦心尋找書籍。有一天,他突然發現鎖著門還落了灰的工會裡面有不少書。進去一看,是馬恩全集、列寧全集、斯大林全集等等,這對他來說,就像找到了新奶酪。捧起這些書,郭震遠又花了一年的時間把它們啃了一遍。“外面再鬧都和我沒關係,我照常讀我的書。”同時,這些書也給他帶來了很深的感觸,即當時我們國家走的不是馬克思主義路線,反而最像斯大林。

  文革結束,特別是三中全會以後,郭震遠覺得,路線對了。他說,當時一種理想主義的情緒就非常強烈地表現出來了,很想要投身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只是沒想到,到了國家環保局後,他失望了。那時候,中央提出環保是基本國策。但在縣以下工廠做過十年基層工作的他,對中國社會的瞭解和觀察使得他對於這一說法很保留。他認為,在當時連溫飽都沒有解決之前,是不可能考慮環保的。就像一個家庭,連飯都吃不飽,又怎會去考慮家庭的裝修和美化問題呢?這是一個不可避免的發展過程。這也成為他後來選擇離開環保局,投身國際問題研究的一個很重要因素。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