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亞太“三鏈”拉近中國與TPP

http://www.CRNTT.com   2014-06-19 08:46:24  


  中評社北京6月19日訊/當前,作為美式高標準的TPP談判,覆蓋面十分廣泛。除涉及傳統的貨物、服務貿易外,還包括原產地規則、貿易救濟、技術貿易壁壘、競爭政策、動植物檢疫、知識產權、政府採購、臨時入境、透明度、糾紛解決等廣泛內容和關於勞工標準與環境的兩個備忘錄。金融服務和投資條款尚在談判之中。到目前為止,TPP談判已進行了20輪。談判國已達到了12個,而這12個國家的經濟規模業已占全球GDP的40%。預計,韓國也很有可能在未來幾個月內宣布加入TPP談判。對於目前還被孤立於TPP門外的中國來講,壓力似乎又增加了許多。

  國際金融報發表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員王立、商務部國際經濟貿易研究院研究員郝冠斌文章表示,未來,與經濟全球化並行的是區域經濟合作與一體化進程,目前已呈現進一步加速的新趨勢。加強區域經濟合作和區域經濟一體化,靠地區優勢提高一個國家的國際競爭力,必然是世界經濟未來發展的重要趨勢之一。近年來,區域經濟一體化迅猛發展,以自由貿易區為主要形式的區域貿易安排不斷湧現。其中,以TPP、TTIP等最為典型。在全球經濟衰退期間,雙邊及區域經濟一體化繼續深化發展,東亞地區成為簽訂區域貿易協定最活躍的地區。目前,自由貿易協定更是成為許多國家尋求貿易自由化、參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戰略首選。全球貿易的一半以上是在區域貿易集團內部、並以優於WTO最惠國待遇的條件進行。

  隨著國際和地區局勢的變化,亞洲各國逐漸重視地區合作並開始積極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亞洲各主要經濟體,如東南亞的東盟、新加坡,東北亞的日本、韓國,南亞的印度、巴基斯坦等,都先後簽署並實施了多項區域貿易協定,其中,日本、新加坡及印度所簽署並已生效的區域貿易協定均達到或超過了10個。亞太合作與對話,並不是形式上的簡單相互取代,而是呈現了互動性的區域經濟合作特點。

  文章分析,面對價值鏈、產業鏈、供應鏈對亞太區域經濟合作和社會結構產生的根本性變化,“三鏈”既促進了亞太區域統一大市場的深化發展,同時上述區域經濟合作形式又使得“三鏈”的基礎更加穩固。全球專業化分工及亞太大規模生產得以實現,而這個分工精細、緊密合作、規模巨大的供應鏈網絡大大提高了整個亞太的生產效率,增加了大量就業、創造了價值、激發了創新。進而逐步形成如下有利於亞太經濟發展的新格局:先進的通信、交通設施和其他技術的不斷進步;大規模生產、研發、網絡化銷售、跨國公司及其分支機構的迅速設立;新興亞洲市場經濟國家的自由貿易體系更加開放。“三鏈”正在改變著傳統的基於國家邊界及原產地的國際貿易、生產和消費行為,促進了資源在亞洲乃至全球範圍內更有效的配置與利用。最明顯、最直接的影響是由於亞洲的勞動力成本較低而工作效率卻很高,全球化通過“三鏈”給亞太的低技術工人帶來了大量的製造及服務業就業機會。由此,亞太區域經濟合作呈現出鮮明的互動合作性與競爭性特征。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