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打造中國宏觀調控體系2.0版

http://www.CRNTT.com   2014-07-25 09:07:03  


 
  再次,中國宏觀調控體系的主體構成與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有很大不同。中國的宏觀調控手段,不但有其他國家通行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還有絕大多數市場經濟國家所沒有的政府計劃和行政手段。

  最後,中國曾實行了40多年的計劃經濟體制,計劃經濟思想和傳統還在相當程度上影響著我們的宏觀調控。我們的資源配置、經濟發展“可以做到有計劃按比例”的意識理念不時再現於我們的宏觀調控中。

  這種基於以上物質基礎和認識的“可控性”信念在中國不同發展階段的表現形式是不同的;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發展,“可控性”的信念強度是在逐漸衰減的,但在我們的主流意識中還頑強存在。

  在近20年的經濟運行和經濟發展中,特別是在應對亞洲金融危機衝擊和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中,中國宏觀調控的貢獻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目前中國的宏觀調控體系還是適應“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的,它難以適應“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需要,難以適應大改革大發展的需要。我們需要重構中國的宏觀調控體系。我們要打造的是適應“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宏觀調控體系。如果說適應“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的宏觀調控體系是1.0版,是舊版的話,那麼適應“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宏觀調控體系則是2.0版,是升級版。

  中央政府宏觀調控的控制力下降

  文章提出,自啟動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來,中國的經濟體制和經濟活動中的重要關係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全面深化改革必將使中國的經濟體制和經濟關係發生更大更深刻的變化。這些變化都將削弱中央政府對宏觀調控目標的可控性。其中的一個重要變化就是微觀經濟主體,無論是消費者還是生產者,他們經濟決策的自主性和獨立性都大大增強了,他們的經濟活動更多的是聽命於市場而不是政府,這就削弱了政府通過行政手段和(或)命令方式去控制他們,去指揮他們的能力。

  另一個重要變化就是簡政放權改革以來、特別是1994年實行分稅制以來,地方政府的利益被強化了,加上地方政府的財權和事權不對稱,導致地方政府的策略性行為增加,地方政府經常和中央政府進行博弈,地方政府不再像過去那麼“聽話”,這使得中央政府的調控能力下降,中央政府的政策往往被地方政府的對策化解掉,中央政府的調控目標被打了折扣甚至可能會落空。18億畝土地紅線反覆受到衝擊,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和債務暗中膨脹,各種污染邊治理邊排放,2013年中國的房地產市場調控目標落空,等等,都是明證。

  再一個重要變化就是通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全面深化改革,國有企業將和其他類型的企業一樣成為規範的市場主體,它們的發展將主要依靠市場而不是政府,它們對政府的依賴將會越來越少,這使政府宏觀調控的一個重要支點被削弱。國有經濟一直是中國宏觀調控的重要支柱,但是隨著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結構中的比重下降,這個支柱的力度也在下降。

  其次,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中的許多政策工具的可控性降低了。2004-2011年中國財政收入年均增長在20%以上,但是2012年和2013年財政收入分別只增長12.9%和10.1%。2012年和2013年的稅收收入增長分別為11.2%和9.8%,持續10多年的20%左右的稅收超常增長似乎已經成為歷史。中央政府的財政支出是中國最重要的總需求調節工具。改革開放以來,中央政府的財政支出在全部財政支出中的比重是不斷下降的,目前已經下降到15%以下。

  通過調節貨幣供應量來控制流動性進而影響實體經濟活動,這是中國人民銀行的慣常做法。但是在中國現行的結售匯制下,中國人民銀行控制貨幣供應量及其增長實際上力不從心,往往達不到目標。

  上述宏觀調控的控制力下降是30多年來不斷改革開放和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的必然結果,可以預見的是,隨著全面深化改革的推進,未來中國經濟運行和發展的可控性會進一步下降。這種可控性的下降不是壞事,它是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漸走向成熟和完善的標誌,因為市場經濟本質上是一種建立在微觀經濟主體獨立、自由、自主的決策基礎上的經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