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 |
蘇進強:以社區路徑建構兩岸文化交流 | |
http://www.CRNTT.com 2014-09-10 00:18:47 |
未來兩岸社區交流路徑探討 做為兩岸人民共同建構屬於中華文化生活方式的基礎,社區營造、社區治理是兩岸交流中必須重視的熱點。近年來,兩岸社區互訪絡繹於途,但多偏於旅遊或儀式性參訪,對於如何落實於社區發展,助益相當有限。為此,筆者以為可由下列路徑探討未來兩岸這區交流的方向: (一)深化文化藝術交流:兩岸同根同源,中華文化是兩岸官方、民間最大的公約數,各項文化藝術交流雖然十分熱絡,但多為個別性與一次性,欠缺整體的規劃,故其累積效果並未彰顯,未來應予以深化,具體呈現兩岸“同根同源”的文化連結。另方面,從文化、藝術、文化創意產業與社區總體營造著手,藉由大陸的龐大財力,加上台灣充沛的創意,亦可以避免無謂的爭議與磨合,展開實質合作,創造多贏局面。 (二)人文教育的合作與連結:兩岸人民都重視教育,但也同樣都陷入“分數”的迷思中。大陸各級學校重視政治教育、民族主義教育、愛國思想,尤其使用簡體字與羅馬拼音,除了學生看不懂傳統古書,也造成學生極大的課業壓力大;故可藉由台灣行之有年的讀經比賽,矯正此一缺失。而兩岸文學發展歷經六十多年的分離,有必要進一步交流,就文學方面,可針對年輕一代學生、作家進行主題式互訪交流、甄選駐縣作家、文學體驗夏令營等。亦可舉辦兩岸猜謎大賽,將歷史、人文、地理、典故溶入謎題之中,藉趣味性競賽增進兩岸青年學生對於彼此人文地理的認識與喜愛,增進兩岸青年情誼。 (三)系統性的社區交流互動:兩岸社區間的交流,是雙方各項共同議題溝通的橋梁,社區組織作為兩岸對口單位,可以系統性建構基層交流能量,同時拉近人民距離,促進雙方對兩岸關係廣泛理解,成為由基層推動兩岸關係良性發展的發動機。未來兩岸要進一步開展兩岸社區交流,必須理論與實務並重,高層與基層並行,有計劃、有層次、有目標地採取行動。首先要建立媒體合作的交流平台、出版書籍、培訓幹部、獎勵研究等基礎工程;其次則邀請相關領域學者專家分赴兩岸舉辦專題性論壇,接著省、市級領導幹部、意見領袖針對不同型態、議題,進行主題式互動參訪;後續才是鄉鎮市級社區領導人的實際參訪、意見交換、參與社區體驗式活動等駐村參訪,瞭解台灣社區治理件與法則。更重要的是,兩岸青年社區經驗的交流互訪,才能為未來的中國夢創造廣闊合作空間,創造雙贏的局面。 (四)社區營造與文創產業相輔相成:台灣社區總體營造不僅是民眾守望相助的生活圈,也為社區創造實際產值,成為社區經濟重要來源,其中以社區在地資源發想的文創產業佔有重要地位,值得借鑒。如農業生產的生鮮蔬果及其加工品、再製品,南莊東河社區的甜柿,東勢明正里的柑橘、水里上安的梅茶製品、東勢大茅埔的客家美食、魚池山楂腳社區的紅茶產業等即是;或運用在地原料或社區勞動力,以手工的方式做出深具社區、社群、族群、文化等在地特色的工藝品,如中寮巧手工作坊的植物染作品、草屯巧女工坊的軟陶作品、草屯草鞋墩文教協會的稻草編織品、水里上安社區的梅枝工藝品以及泰安象鼻、南莊東河、仁愛清流的泰雅─賽德克編織品等。未來大陸可在開拓文創園的規畫中加入社區營造的元素,使其更具“在地化”的特色,同樣的,在營造社區建設時,也不能專注硬體規劃,而應整合在地既有的文化元素,使其融入社區總體營造內容中。 (五)台灣社區嘉年華:台灣社區總體營造具各社區不同的特色與資源,已開創出多種樣貌,並累積多年經驗與許多成功案例,從網路平台的建立與連結、學理的論述與交流、經驗的累積與分享、書籍的出版與流通、人員的培訓與管理等,都具有高度參考價值,因此,可選擇在大陸各省市舉辦不同樣貌且內容豐富、華麗多彩的台灣社區年華,為兩岸社區交流提供實質貢獻。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