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從能源“革命”看中國能源改革

http://www.CRNTT.com   2014-12-02 09:06:38  


 
  鄭新業:新能源開發,特別是所謂的風電和太陽能電力,一直是政府過去十年的一個主要努力方向。但是從結果看,並沒有什麼幫助,那點發電量不能滿足能源需求於萬一。而且新能源並不便宜,雖然從發電成本看,似乎是便宜。但是從整個供電系統看,如果這些新能源有限電力生產要供電上網,輸配成本非常高。再看核電,發電能力有保證,目前看成本也很低。但是如果考慮到核廢料的處理,成本還是被低估了,而且從全球來看,目前核廢料還是沒有一個比較好的處理方式。核電最大的麻煩還是推廣難,核電收益較為隱性,但是核電損失則較為顯性。核電客觀發生事故的概率非常低,但是主觀意願認識上的事故概率非常高。同樣核電造成的客觀損失很小,但是主觀損失判斷則很大,特別是精神緊張造成的損失大。如果處理不好,核電的命運很可能和PX一樣。核電的命運不是技術問題,而是社會問題。推廣核電,政府必須要做體制性變化,從立法到政策貫徹都要有全面的變化。不要認為溝通教育可以解決問題,我們的調查數據顯示,核電問題上,很多人是“無法教育”的。核電接受度和教育程度呈正U形,教育水平低和教育水平較高的群體,接受程度都很高。但是教育水平居於中間水平的,最為排斥核電。再者,目前中國政府的核電政策,既要推廣核電,又要扶持核電製造業,這兩個目標之間是有衝突的。是否可以在核電產業上複制高鐵模式,這其中必然有些取舍。所以目前的現狀就是,未來哪種能源既能滿足需求,又比較清潔,而且還比較便宜。不敢說沒有,但是至少是不知道的。

  立足現實看能源改革方向

  問:那麼我們應該怎麼立足現實,對未來中國能源供需做出規劃呢?

  鄭新業:從需求看,我們至少要對未來20年的能源需求做個估算。現在回過頭去看2002年對中國未來十年的能源計算,當時都估計到了2010年左右的時候,中國能源年均量是20億噸標準煤,但事實上消耗是32億噸。所以以歷史數據來做參照,很難估算未來的變化。過去十年能源消耗大幅度攀升,到底是因為加入WTO之後帶來的出口猛增,還是因為城市化帶來的房地產開發激增導致的,或是基礎設施投資增強導致的。至少這三個原因都是我們預計之外的,未來還能繼續嗎?恐怕這種結構驅動因素也不會繼續下去了。我們的總能源消耗不會這樣高增長下去,GDP大國未必就是能源消耗大國。所以我們的能源供給壓力並沒有那麼大,能源改革有比較充分的空間。另外必須要注意到,從能源的供給端來看,煤依然是我們的主體能源。過去幾十年里無論能源供給怎麼變動,煤都占我們的能源消費比重的70%以上。這一非常穩定的比例實際告訴我們,能源結構並不能有所謂的改善。從需求側來看,製造業一直占60%以上,居民消費量很低,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到現在,最多不過在15%左右。那麼能源改革也好,電力改革也好,必須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做出頂層設計,確定目標。

  問:那麼能源改革的目標是什麼,目前能源局正在深圳推動輸配電改革,這會給能源改革帶來什麼樣的變化?

  鄭新業:保證能源供給仍然是第一目標,兼顧污染治理、競爭力提升以及居民消費價格。市場化僅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手段,並非目標本身。目前電力改革應該說是整個能源改革的杠杆改革,輸配電市場化,放開市場准入等多項之前停滯的改革準備繼續推動。但是必須要先搞清楚改革的核心目的和內容,否則又會像十年前那樣再次改革停滯。我個人以為,電改的核心內容就是發現真實成本。所以我認為深圳不是一個好的改革樣本。我們現在電力供給結構三大塊,火電、新能源含核電,以及水電,其中火電是主力。中間是電網,既獨家買斷電廠電力供給,又獨家賣給消費端。消費結構也分為三塊,企業消費、商業和事業單位消費、居民消費。除此外還有一些自備電站和分布式電站。居民消費又分為城市居民、農村居民和偏遠地區的特殊保障服務。目前改革方案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一個,大客戶直供。也就是發電能力強的電廠,主要是火電,向需求量大的製造業企業直供電,這相當於將電網高速公路化。現在打破電網的壟斷似乎是各界比較一致的目標,但是請注意,電網的壟斷是一個熱山芋,打破之後不知道會燙著誰。我相信未來電力供給沒有問題,那麼能不能解決污染,提高企業競爭力,以及保證居民消費呢?大客戶直供,會加大污染,保護高耗能企業,不會提高企業競爭力。而且高耗能產業繼續做大,還會衝擊我們的產業結構改革目標。

  問:這會對電網目前的壟斷地位造成衝擊嗎?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