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過年,都到家了嗎?

http://www.CRNTT.com   2015-02-22 10:13:11  


 
  平素工作多、應酬多、雜事多、生活忙、身體累,我們的心總是隨波逐流,馳騁家外,難有頓歇之閑暇。趁此過年,我們是否也應該靜下心來,觀照一下它是否也“出還本處”了,是否到家了?在佛經中,“還至本處”之前,是需要打掃的,“從一處掃,漸至餘方,周匝掃已,還至本處”(《大般若波羅蜜多經》),這是清淨處所之行為;而“出還本處”或者“還至本處”以後,就是在自己家中吃飯、洗碗、洗腳,這都是清淨身體之行為;接著是或“系念而住”自己修行,或“端身而住”去講法,這是清淨心靈之行為。對於此,唐僧的大弟子窺基說:“還至本處者,為表將說無相之教還須起後得智為他廣演也,洗足者,為顯外有垢洗足即除,內心有染,聞法自滅也。”(《金剛般若經贊述》)其大意者,是說“還至本處”是為清淨身心。

  智者大師將“還至本處”解釋為“即一切智處,歷色心觀至一切智。”“一切智處”即是佛地,這又和佛性相關,隋吉藏《中觀論疏》言:“問雲:‘何破彼義?’答:‘汝若有眾生曾經得佛,可言至本處。’‘今既未有得佛者,雲何言還至本處?’彼解雲:‘眾生本有佛性,本有如來藏,為生死作依持建立,今斷煩惱故得佛,故是還至本處。”這裡所謂的“佛性”、“如來藏”都可以說是我們的“家”,說這些都是為了讓心靈回到家中。回到家中,就是“務本”,就是回到了“安身立命處”,“心源湛寂,常住不遷,是當人故鄉田地,安身立命處,《金剛經》‘還至本處’,即此經‘還到本國’也,此之謂務本。” 這是明代袾宏《阿彌陀經疏鈔》中的一句話,“此經”即《阿彌陀經》,其中有言:“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他又解釋說:“自性自住,是本國義。”也是強調將自性或自心住到自己家裡面。那麼,心靈到家以後,有什麼好處呢?佛經記載,“還至本處,隨天憶念所往之處,無所障礙,若有所欲,皆悉具足。”其中所說的沒有障礙、所有的欲望都可滿足,其實是回歸自己心靈之後的一種境界。看問題,想問題,包括對欲望的觀點、態度都發生改變了,自然就是自足的、自在的。

工夫都到家了嗎?

  要想心靈到家,工夫須先到家。在漢語中,工夫有多種涵義,如時間、工作、功夫等,本文只取其兩義:一是宋明理學家所言之“工夫”,指的是積功累行、涵蓄存養心性,如《朱子語類》言“謹信存誠是裡面工夫”;二是指花費時間和精力後所獲得的某方面的造詣本領或才能,如陸游《夜吟》之二:“六十餘年妄學詩,工夫深處獨心知。”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