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第24頁 第25頁 】 
中評論壇:逢中必反毀香港一國兩制

http://www.CRNTT.com   2015-04-04 00:04:35  


 
  誠然,更有論者感慨陳詞曰,源自法國大革命啟蒙哲學的自由、平等、博愛(Liberté, Égalité, Fraternité)命題,如今似乎僅剩“自由”的“個人(或集體)主義”理念,而“民主(選舉)”則取代“平等、博愛”的道德導向,成為個人或社團集體爭權奪利之下“互為制衡”的政治機制。套句老話,“自由”與“民主”是“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儘管正反兩方難以絕對平衡。有人說,落實到“泛民”對廢除立法會功能組別的訴求,結果很可能是以一個社團集體的利益取代另一個社團集體的利益,社團人數不論大小差別如何,但對社會整體的利與弊而言,顯然是難以權衡的。

  無論如何,中國人比較難以接受的是,當今西方各國僅談“自由民主”意識形態,而不知不覺中淨化了“平等、博愛”的人文哲學。北京近年復興孔孟學說,世界各地紛紛成立“孔子學院”,是屬消極“補遺”之舉,,抑欲藉以全面弘揚中國傳統的“中庸理念”與“和諧精神”?僅拭目以待。

  “學術分析”與“知識良知”,其奈我何!

  第八,有論者說,“佔中”中人,僅因應高度簡單化的政治理念與口號,一窩蜂而上者,肯定為數不少。而當運動蔓延、波濤洶湧時,“始作俑者”,也難以操控,或“指點迷津”。就如學聯秘書長周永康同學事後自白,“佔中三子”原計劃是“佔領3天……但及後眼見有數以萬計市民留守,不再堅持退場”(見《明報》2014/12/29)。

  如此,則德高望重的大學問家“醍醐灌頂”,亦無濟於事。最難入眼入耳的是不少滿腹經綸、深諳“客觀分析”、維持“價值中立”的專家學者,也投其所好,推波逐浪。也有冷眼靜觀時變的第三者,對“佔中”期間,一眾主事高官的綏靖安撫表態方略,深感不滿,以為口口聲聲,“完全瞭解,充分讚賞年輕人的理想與熱情訴求”連篇好話,無異視振臂高呼的芸芸憤青為“傻子傻妹”,以致後患綿綿,效果適得其反。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第24頁 第25頁 】